生态居住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2020-08-18秦霞
秦霞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33)
0 前言
海绵城市是城市中具有海绵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 项目概况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建设新区。新区海域面积5000km2,海岸线280km,拥有1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 个国家4A 级景区。
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生态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为6.5hm2,建设高层住宅10 栋,经济发展用房5 栋。其中东、西、南侧为商业,住宅位于项目中部,由北向南为26 层、22 层、20 层、17 层,高低错落,如图1 所示。
图1 项目区域
2 技术路线
2.1 设计目标
2.1.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根据青岛市暴雨强度公式q=902.934×(1+0.919lgP)/(t+4.160)0.534,设计降雨量27.4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如图2 所示。
图2 “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雨量”曲线
2.1.2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采用SS 作为径流污染物的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 总量去除率为50%,年SS 总量去除率计算公式为: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 的平均去除率。
2.2 技术路线
本项目通过设置透水路面、植草砖停车位、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收水边沟等海绵设施,加强雨水入渗,控制雨水径流量,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化发展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
3 设计核算
径流量控制计算如表1 所示,综合径流系数0.43,通过生态化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径流污染控制率59%。
表1 径流量计算
4 技术措施
4.1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地面是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项目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100mm 透花岗岩、200mm 透水砖。车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设施带结构:60mm 硅砂通体透水砖、30mm 1:6 干硬性水泥砂浆、200mm 透水混凝土、原土层,如图4 所示。
图4 车行道透水铺装
4.2 植草砖停车位
设施带结构:800mm 预制嵌草水泥砖、300mm 黄土砂垫层、300mm 透水混凝土垫层、原土层,如图5 所示。
图5 生态停车位
4.3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面和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施。
项目设计结合竖向地形,在场地低洼处设置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设施带结构:200mm 滞水层、600mm 种植土层、200g/m2防水土工布、300mm 砾石排水层、原土层。
4.4 收水边沟
收水边沟主要用于收集、输送、排放径流。设施带结构,如图6 所示。
图6 收水边沟
5 结语
海绵建筑与小区是生态型的建设开发理念,通过设置透水路面、植草砖停车位、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收水边沟等海绵设施,控制雨水径流量,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具有涵养地下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