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展示与实体展览多元融合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博物馆“数字画屏”创新实例
2020-08-18童茵
童茵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数字展示是博物馆未来展览的方向之一,通过对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加以组合应用,深度挖掘展览陈列对象以及对象关系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可以实现普通实体展览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观众参观体验。三融合设计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三融合设计框架
1 环境相融,数字展示融为实体展览的一部分
展品是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展览主题呈现的重要载体。内容含义丰富多元,较为重量级的展品,可以更清晰、全面地向观众解读展览、传递学术成果和表达主题。数字展示要融入环境,成为实体展品之一。具体分析实体展览主题及环境的特点,使数字展示本体与展览环境形成强关联,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没有技术手段应用的突兀感,数字展示本体融入成为实体展览的一部分。
例如,2019-09—2019-12,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首次大型展示,系统介绍相关的代表作品及艺术家,探讨其跨越书画、建筑和器物的综合性,从而扩展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为此次展览专门定制了“数字画屏“展项。根据本次展览的大纲,重点藏品以及策展人巫鸿先生的对画屏的学术论著《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综合考虑场馆环境,以及屏风这一展览主题,“数字画屏”展项外观采用立屏形式,设计依托苏州博物馆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屏心采用绢布纹形式,框架底座与《重屏会棋图》中家具波纹相吻合。数字画屏位置处于连接历史与未来展厅的通道处,被策展人巫鸿先生称为一件高科技的画屏新作。主要参展作品如图2 所示,其中黑色标识框中即为“数字画屏”,可见与实体展览的无缝融合。
图2 黑色标识框中即为“数字画屏”
2 内容相融,数字展示为实体展览提供新视角和新认识
展览是一种多元化的立体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及其深度则取决于对展览主题研究的成果。数字展示要表达全新的解码内容,成为实体展览的新诠释与新表达,且紧密结合展览的学术成果,为展览提供新的解读和诠释或者创新应用。
例如,展览的题眼是《重屏会棋图》,这件藏品的展期比较短,所以,内容方案以围绕《重屏会棋图》图展开。同时,梳理屏风系统内容,从材质、风格、内容、背景入手,通过代表性的屏风对其类型进行大致介绍,让观众简单了解屏风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及其所存在的时代背景、文化信息。数字画屏内容包括:①传统与未来。通过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从《重屏会棋图》出发对“传统与未来”这一主题进行新的诠释。②屏风曲曲。介绍屏风的由来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类型。③画屏深处。围绕《重屏会棋图》,从作者介绍、高清浏览、画屏的世界动画和画屏空间三维模拟三个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诠释画屏的世界。④掌上画屏。让观众的手机成为画屏的一部分。通过线上H5 的轻量级形式让观众在展厅、路上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任何终端进入画屏的世界。
3 体验相融,数字展示成为实体展览共感对话的平台
视觉体验一方面是指展览作为一种立体的视觉呈现,展场的空间设计、视觉设计和体验设计是展览构成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观者在观看时能否获得良好的共感体验也是一个好的展览的重要因素。
本次数字画屏体验目标主要包括2 个方面:①知识体验。通过观看一场好的展览,人们会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展览的主题和它的表达进行思考,从而获得一场知识的体验与享受。②美与情感。在观看好的展览的同时,也是一次视觉之旅。人们通过眼睛观看,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体验到了美感,并通过美和知识的体验达到某种共鸣。例如,根据巫鸿先生在“重屏”一书中的研究成果,模拟出重屏的内部空间。通过制作可交互的三维模型,帮助观众更深入理解“重屏”这一学术概念,向观众展示重屏会棋图的不同层级的信息,设计滑动模块,帮助观众浏览完整的手卷,并成为策展人、艺术家、观众共同对话、共享社交的平台。“重屏”三维新视角观看之道如图3 所示。
新奇的参观体验对于观众而言便是数字展示最直观的效果。只有对展览的内容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对多媒体技术具有熟练的驾驭能力,充分领会展陈设计人员的艺术创意,综合分析影响展览的各类外部因素,才能使数字展示和实体展览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促进观众的参与、理解和思考。
以上思考与实践参考了《杰出展览的标志——美国博物馆协会》《PINK(2006)高感性与高体会六种力量》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途径,将不断完善多元化的展览体系框架,使数字展示与实体展览虚实相生,开启数字孪生展览的创新之门。
图3 “重屏”三维新视角观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