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波三折的首次载人飞船交会对接

2020-08-18李嵩

太空探索 2020年8期
关键词:返回舱洛夫交会

文/ 李嵩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日趋激烈。1966年3月16日,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大卫·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通过手控操作成功与“阿金纳”目标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了世界首次载人飞船与无人轨道器的空间交会对接。这也让苏联决定加快“联盟号”载人飞船的研制进度,以便在两艘载人飞船的空间交会对接“科目”上实现对美国的“反超”。

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准备与“阿金纳”目标航天器进行交会对接

问题不断的“联盟号”

此时的苏联载人航天项目由于缺少了领军人物科罗廖夫,早已失去了锐不可当的气势,之前的好运气似乎也已经用光,从1966年底开始的3 次“联盟号”飞船无人飞行试验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一艘飞船的变轨发动机出现故障,无法保证再入角度,因为担心可能会落到苏联领土之外,只能让飞船在轨道上自毁;第二艘飞船由于运载火箭故障,在发射台上“箭毁船亡”;第三艘飞船在轨运行正常,但再入过程中隔热大底局部被烧穿,飞船被烧毁后坠落到了大海中。

第一位因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而遇难的航天员科马洛夫

苏联航天员沙塔洛夫在演示“联盟4号”与“联盟5号”的对接过程

虽然问题不断,但首次两艘载人飞船的在轨交会对接仍然在1967年4月“如期”进行。这是为了纪念加加林6年前首次进入太空。1967年4月23日,由科马洛夫驾驶的“联盟1号”飞船发射升空,按照计划,一天后,乘坐3 名航天员的“联盟2号”也将进入太空,两艘飞船在实现在轨交会对接之外,还将开展人员换乘。但“联盟1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有一片没能打开,严重影响了飞船上的电力供应,交会对接任务已不可能完成,因此,“联盟2号”的发射任务被取消,科马洛夫受命提前返航。但在降落过程中,由于飞船的降落伞没能打开,科马洛夫不幸牺牲,成为第一位因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而遇难的航天员。

杆-锥式对接机构

科马洛夫之死为“联盟号”飞船争取到了宝贵的完善设计、纠正问题的时间。1968年10月21日,“联盟3号”飞船再次进入太空,恢复了中断一年半之久的“联盟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这次飞行中,航天员别列戈沃伊对经过多项改进的“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全面测试,还与无人的“联盟2号”飞船进行了轨道交会测试,但并未进行对接。“联盟号”之间的在轨对接测试都是通过无人飞船进行的,按照苏联当时的惯例,这些飞船都使用“宇宙号”命名,而没有采用“联盟号”的代号。经过多轮测试与演练,人类航天史上首次载人飞船间的交会对接终于要开始了。

实现新的“第一次”

1969年1月14日,“联盟4号”搭载航天员沙塔洛夫先行升空,一天后,航天员沃雷诺夫、叶利谢耶夫和赫鲁诺夫搭乘“联盟5号”飞入太空,两艘飞船都安装了大型的“指针”雷达天线以及杆-锥式对接机构,只不过一艘飞船安装的是主动对接部分,另一艘安装的是被动对接部分。

1月16日,经过反复的轨道修正,“联盟5号”成功与“联盟4号”完成了交会对接,首次载人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苏联再次在人类航天史上达成了一项“第一次”。苏联媒体高度评价了这一成就,甚至宣称两艘飞船的组合体是人类史上第一座“空间站”。对接完成后不久,“联盟5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叶利谢耶夫和赫鲁诺夫便开始了出舱准备,他们要从“联盟5号”换乘到“联盟4号”。由于“联盟号”飞船的设计继承自登月任务,因此对接系统并没有设计内部通道,航天员想要从一艘飞船移动到另外一艘飞船上去,必须要通过舱外行走才能实现。

加加林(左)与沃雷诺夫(右)

“联盟号”飞船前端的杆已经伸出到位,准备与目标航天器对接

“联盟4号”与“联盟5号”在轨对接示意图

出舱准备完毕后,“联盟5号”的两名航天员穿着全新的“鹰式”舱外航天服,打开了飞船侧面的舱门,从轨道舱爬出了“联盟5号”。这款航天服是在最早的“鹫式”舱外航天服上改进得来,苏联首位完成太空行走的航天员列昂诺夫曾因为“鹫式”航天服的突然膨胀差点在完成太空行走后无法返回飞船内部。叶利谢耶夫和赫鲁诺夫爬出飞船舱门后,沿着舱外壁的扶手爬向了“联盟4号”的轨道舱。“联盟5号”的指令长沃雷诺夫则留守在原飞船上。飞船间“乘客”的“换乘”十分顺利,叶利谢耶夫和赫鲁诺夫进入“联盟4号”与指令长沙塔洛夫汇合后,两艘飞船便开始准备分离,莫斯科电视台对此次太空行走进行了直播。

“联盟4号”的返回舱

1976年苏联发行的“联盟21号”任务纪念邮票(图中左为沃雷诺夫)

惊心动魄的回家路

对接4 小时35 分钟后,两艘飞船的组合体分离,开始各自返航。1月17日,搭乘3 名航天员的“联盟4号”率先返航,并平稳着陆。

一天后,沃雷诺夫独自驾驶“联盟5号”开始返航。离开轨道进入再入程序后,沃雷诺夫突然发现服务舱并没有按规定动作分离,而还是牢牢地与返回舱连在一起。这个老毛病在之前“上升号”飞船上就出现过,但这一次更为致命。由于气动外形出现的巨大变化,服务舱与返回舱的组合体并没有处于返回舱隔热大底朝下的位置,这将使整个飞船很快像“流星”一样化作一团火焰。为了让飞船重回“正轨”,姿态控制系统点燃了全部的制动火箭,试图把返回舱调整回正常姿态,但“联盟号”的服务舱相比返回舱大了好几号,一切的调整努力都毫无作用,反而耗光了全部的制动火箭燃料。此时返回舱内已经充满了呛人的浓烟,沃雷诺夫作为加加林同时代的苏联第一批航天员精英,表现出了难得的镇静。他先将关于再入过程的文字记录收到了耐火材料中保存,又开始通过录音机记录正在发生的情况。

▲“联盟4号”与“联盟5号”准备进行在轨对接

“联盟5号”的任务袖标

然而奇迹出现了!高温与强烈的震动完全破坏了返回舱与服务舱间的连接机构,返回舱终于脱离开服务舱的束缚,姿态也立刻回正,隔热大底重新对准了地面方向!降落伞打开,飞船开始减速,沃雷诺夫看到了舱外一片银白的世界。由于制动火箭均已无法工作,沃雷诺夫结结实实地来了一次“硬着陆”,好在落地点是积雪覆盖的山地,沃雷诺夫只摔断了几颗牙齿,身体并没有大碍。由于再入过程的“失控”,沃雷诺夫降落到了距离理论着陆区有600 公里之遥的乌拉尔山中,此时的气温将近零下40 摄氏度。沃雷诺夫放弃了固守待援的想法,独自下山寻找救援。幸运的他看到了一缕炊烟,并成功得到了当地农户的救助。几个小时后,心急如焚的救援人员从空无一人的返回舱处顺着一路的血迹,终于找到了满脸是血的沃雷诺夫。

沃雷诺夫在1969年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获颁金星奖章和列宁勋章,并在1976年7月6日与若洛博夫乘坐“联盟21号”飞船重返太空。

猜你喜欢

返回舱洛夫交会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长春光机所研制设备 助力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成功着陆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
一雄科技携新品“车匠C60”亮相汽交会
焚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