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兵器文化探究
——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

2020-08-18任建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太原030020

名作欣赏 2020年23期
关键词:杀伤力说文解字兵器

⊙任建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太原 030020]

关键字:《说文解字》 兵器字 兵器文器

《说文解字》是许慎所著,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书收字9353 个,所收的字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很多人,从各个方面去解读它。在这里我们将通过研究《说文解字》中的兵器字,管窥古代兵器文化,进一步揭示古人的战争观。

古代的“兵”是兵器的意思。《说文解字》:“兵,械也。”“械”是工具的意思,军人的工具就是兵器。兵,是双手持斤的样子。斤在古代是一种生产工具,用来耕种狩猎。在狩猎中人们发现斧头的近距离杀伤力较大,所以慢慢加长了斧头的柄,使它可以用来作战。在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发展成熟,青铜斧大量装备于军中,成为当时的主要兵器,双手持“斤”的“兵”也成为所有兵器共有的名字。古代冷兵器种类繁多,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兵器分为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和防护兵器。

一、长兵器

长兵器,指的是竖立起来,等于或超过人身高的兵器。长兵器大多有较长的木柄,杀敌多依靠木柄一端或两端的带有锋刃的金属制品,凭借木柄的长度,可以与敌人远距离格斗,骑兵用的大多是长兵器。《说文解字》中长兵器的词很多,有刀、铍、矛、殳、戟、鈭錍、铩等二十多个,在这里我们先研究以下几个。

1.矛

《说文解字》:“酋矛也。”矛还被叫作鍦、鋋、鏦。矛包括矛头和长柄两部分。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用尖形的石块或骨、动物的角制成矛头,绑在柄上,当时的柄是竹制或是木制。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矛、骨矛、石矛,矛头长十几厘米,宽一到二厘米,有的矛已经有了矛脊,还有便于安柄的孔,大概五千年前,矛的形状已经定型。《考工记》:“酋矛常有四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里记载的酋矛有二十尺,夷矛有二十四尺,周代的尺换算成现在尺寸大约是二十三厘米,这里介绍的矛短的也超过了四米,是名副其实的长兵器。四米的兵器即使双手操持也不方便,是兵车上的配套武器,配合兵车来杀伤敌人。虽然矛头的柄大多是木制,但矛柄也并非完全不变,发展到后期木柄以竹片贴附,然后用丝线缠紧,这种柄比原始木柄更加坚韧,而且富有弹性。矛头后来也变成青铜制,比骨制更加坚韧,而且青铜打磨之后比原始矛头杀伤力更大。矛这一兵器一直流传后世,与盾分别成了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兵器的代表。

2.殳

《说文解字》:“以杸殊人也。”“杸”是一种长柄打击兵器。《太平御览》:“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从这可以看出殳是一种无刃的长丈二的木制或竹制兵器。为了加大对敌人的伤害,殳安有殳首,“殳首”是殳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殳首分为两大类:无尖峰与有尖峰。无尖峰殳首是平顶圆筒形,这样的殳通过砸对敌人造成伤害。有尖峰的殳首顶端呈三棱矛状,整个殳与矛极为相似,有的在锋部后连接铜球,可砸可刺。在周代,殳是“车之五兵”之一。到了战国,殳又成为“步兵五兵”之一,是当时主要的兵器,后来渐渐衰落。汉代之后,殳就不再出现。

3.戟

《说文解字》:“有枝兵也。”枝者,木别生条也。戟就是在兵器的柄上旁出有枝兵器,戈头与矛头都是在安柄的一端,而戟头不同,它是斜出的,是像木枝一样旁出的。《释名》:“戟,格也,旁有枝格也。”戟有用于车战的长一丈六尺的戟,也有长八尺的戟,还有更小的手持的戟。戟由长柄和戟头构成,具有钩、啄、刺多种用途。还有一种说法: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河北出土的一柄戟是在矛柄前端安装一个戈头。西周出现将矛与戈相结合的十字戟。戟在三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吕布所用的兵器就是一柄方天画戟。戟可以一身四用,所以很少有人能驾驭它,也没有人把它的用法记载下来,因此渐渐变成了仪仗用品。

通过对长兵器的分析,我们发现长兵器出现早,制作较为简单,通常都是在竹柄和木柄上加各种各样的头,长兵器的形制使得许多长兵器成为车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兵器的头不断改进以加强杀伤力。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长兵器的柄也发生改变,功能越来越多,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兵器。

二、短兵器

短兵器与长兵器相区分。所谓短兵器就是竖立起来,低于人身高的兵器。短兵器的用法与长兵器相区别,短兵器是单手操持,近距离御敌的兵器,由于形体较短,比长兵器更为灵活,与长兵器作战半径互补。短兵器在《说文解字》中记载较少,我们暂且研究以下两个。

2.剑

《说文解字》:“人所带兵也。”人们所带的一种兵器。剑是一种双刃有剑脊的兵器,剑身包括剑背和剑刃,剑身与剑柄有剑盘相隔,通常剑都配有剑鞘,便于携带。早期的剑构造并不完善,此后逐渐改进,剑身中央有脊,并增加剑格和剑首,后来基本定型。《说文解字》提到的“镆釾”是上古的一把名剑,除此外还有越王八剑和孔周三剑,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间接反映了吴越等国发达的铸剑业,这些诸侯国铸剑业发达,使剑成为这些国家步兵手中的兵器。剑素有“百兵之君”的雅称,后来渐渐变为一种显示身份的配饰。在文人还是贵族眼里,没有一样兵器像剑这样光彩夺目。很多人把能够配剑视作无上的荣耀,在文人眼里,武艺高超的剑客几乎成为侠客的代名词。由于铸剑对材质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剑出现较晚。

相比于长兵器远距离抵挡人来说,短兵器的短小灵活使得它们更适用于近身格斗,所以短兵器没有成为远距离拒人的车兵。短兵器与长兵器互相补充,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

三、抛射兵器

长兵器与短兵器都必须与敌人正面对抗格斗,就算是车兵也不过六七米,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伤亡,在敌人作战半径外击杀敌人的抛射兵器应运而生。《说文解字》中记载的抛射兵器有:矢、矰、弹、弓、弩和砲。抛射兵器大多由独立的两件兵器组成,这是抛射兵器最明显的特点。

1.矢

《说文解字》:“弓弩矢也。”“矢”就是与弓弩搭配,被发射出去的具有锋刃的抛射兵器,后世称之为箭。箭由箭簇、箭杆、箭羽组成。《世本》曰:“牟夷作矢。”可知矢一开始是古时候夷牟所做。王兆春认为,矢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箭是在一根削尖的竹竿和木杆上安上有尖峰的石簇、骨簇、贝簇,尾部安上一根羽毛制成的,是最悠久的武器之一。最初的箭头材质是骨头、兽角。随着石器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石簇。原始的箭簇只是前部有锋,两翼外展,后部没有铤,后来渐渐有了铤。一开始簇身与簇铤并没有明显区分,后来簇身、簇铤有明显区分,这显示了簇在形制结构上不断改进。到了商代,簇头变成了青铜制。青铜的坚韧使簇头形状更加多样,后来的簇头出现了放血槽,杀伤力大幅增强,为了一击致命,箭头开始喂毒,但毒箭一直为人所不齿,没有大规模在军中推广。箭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周礼》中有“八矢”一说。

2.矰

《说文解字》:“隿,矢也。”矰是“八矢”之一,是射鸟的工具。郑玄注:“结缴于矢谓之矰。”所谓“矰”就是拴着丝绳的短箭,用来射鸟,是箭的衍生品,通常用来打猎,一直没有进入战争中。

3.弹

《说文解字》:“行丸也。”本义就是弹弓。这里所说的弹弓不是小孩的玩具,而是古代作为一种技艺来用的工具,大体跟弓箭用的弓相似,只不过弓箭的弦是一根直绷绷的线,而弹弓的弦正中间加装了一个皮兜用来包裹弹丸。《战国策》:“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执丸……坠于公子之手。”在这里弹弓可以射杀黄雀,使用时一手挟弹弓,另一手拿弹丸,利用线的反弹将弹丸射出去。弹弓因为制作简单,方便携带,成为人们最早使用的抛射型兵器,但是杀伤力不足,没有像弓和弩一样大规模推广。

5.弩

《说文解字》:“弓有臂者。”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张弦装置由弩臂和弩机构成,弩机通常安在弩臂上。据记载,我国在商周时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弩了,而且种类繁多,例如《周礼》“四弩”。东周时出现青铜弩机,提高了杀伤力。战国时期出现脚踏的弩,增加了射程。西汉时期出现了类似瞄准器的望山,提高了命中率。弩是一种改进的弓,在弩之前,张弓射箭对人的臂力有很高的要求,即便有足够的力气也很难射中,但是弩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弩机,普通人也可以射出弩箭,而且弩箭射出去力道很足,通过望山瞄准后,弩可以发挥出恐怖的杀伤力,弩的出现在抛射型兵器史上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通过对抛射兵器的分析我们知道,抛射兵器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人们用它射杀猛兽到战场上射杀敌将,原料很好找,而且便于携带,步兵在作战前利用弓先手攻击效果通常不错,因此在战争中一直存在。

四、防护兵器

抛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进攻性兵器。古代冷兵器除了进攻性兵器,还有防御性兵器,他们和进攻性兵器一样,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防护兵器,我们只研究盾、甲、釬和铔鍜。

1.盾

《说文解字》:“瞂也。所以扞身蔽目。”盾是古代士兵手持的防护装具,用以抵御敌人的进攻,远可抵御敌人发射出的矢石,近可抵挡敌人刀剑的攻击。《韩非子》:“犀盾迟橹,立于矢石之所及。”说明盾可以抵挡弓矢弩石的攻击。“盾”在文献中也被称为干、牌,盾排、旁排等。《山海经》:“刑天舞干戚。”“戚”字含戈可以推断这是一种进攻性戈类兵器,干应当是类似盾牌的防御性兵器。原始的盾排是用藤条、木条和兽皮编缀而成,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西周步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狭长盾,车兵使用盾面蒙皮的窄短盾。春秋战国时使用圆形旁排,秦国时使用铁盾整体来看,人们对盾的使用越来越得心应手。盾的种类越来越多,一开始只是步兵专属,后来有了车兵的盾,盾的材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稳步提升,盾的形状越来越小,对盾的使用由一开始单独使用到后来组合使用,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智慧。

2.甲

《说文解字》:“从木戴孚甲之象。”“甲”是种子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后来引申为士兵身上的铠甲。甲是古代将士的衣服,与布衣对比,甲偏重于防御,韧性极强,是最基本的防护兵器。原始的甲由藤条和兽皮制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由甲身、甲裙、甲袖组成,有的甲衣嵌有青铜甲泡。到了汉朝,出现了铁制铠甲。不只是人有甲,战马也有甲,《左传》中“不介马而驰之”就是说齐国国君不给马披上甲就骑马出击。甲胄后来成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战国策·楚策一》中的“带甲百万”成为一国军事力量强盛的标志。

3.釬

《说文解字》:“臂铠也。”“臂”就是从肩到手腕的部分。釬就是在手臂上的护甲,又叫甲袖。

4.铔鍜

《说文解字》:“铔鍜,颈铠也。”铔鍜就是颈甲,是颈部的防身兵器,是铠甲的一部分。甲衣发展到后期出现铔鍜。

通过对防护兵器的分析可以发现,防护兵器不重攻击重防守,既有手持的盾,还有贴身护甲,盾牌在一定时候还可以当作钝器击晕敌人。防护兵器一开始虽然防御力有限,攻击力有限,但一直存在,与攻击性兵器一样在战争中缺一不可。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各种兵器的分析,我们知道古代兵器的种类繁多,有进攻性武器,有防守性兵器。进攻性武器有长兵器、短兵器和抛射兵器。这些兵器由来已久,有很多兵器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所用材质没有后来的青铜钢铁坚韧锋利,兵器本身的攻击防守都有欠缺。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石制兵器变成了青铜制兵器、钢铁制兵器。虽然有了新的材质,但兵器打造还是体现实用性,很多攻击性兵器并非为了杀伤力全部用金属,只在杀伤部用金属,兵器的柄很少用金属,防守兵器虽然金属防守最佳,但是也考虑灵活性,只在最重要的心口部位用金属做护心镜。生产力的发展不只是材质的改变,还有兵器本身的形状改造,还出现了许多新式兵器,适用于各种战斗。光甲胄类兵器,出现了甲袖、颈铠、马的盔甲,一件件新式兵器的出现都显示了工艺的更加先进。兵器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军制的改变,出现了很多新的兵种。这些兵器字后来还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赋予很多丰富的内涵,影响力人们的生活。兵器文化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化上熠熠生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3页,第302页,第60页,第266页,第87页,第105页,第270页,第270页,第310页,第299页。

猜你喜欢

杀伤力说文解字兵器
语言也具杀伤力
谁的表情包最有杀伤力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你听过哪些简单却杀伤力极大的话?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玩具枪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