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2020-08-17张韶橘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病因治疗诊断

张韶橘

【摘 要】目的根据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的病因诊断情况,分析有效、合适的药物,并在临床治疗中验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住院部发热患者182例,基于无菌的原则,采患者静脉血,同步培养细菌L型、需氧菌、厌氧菌等菌类群,采用直接测试复数菌类群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病理,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根据患者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并给予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结果该方法所测得发热患者最高40.3℃,最低37.3℃,平均温度(38.4±0.7)℃;药物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最长用时为29d,最短5d;统计治愈标准出院分类第一诊断(并发症列后)患者数量,细菌L型类共165例,复数败血症共17例。结论182例由FUO的诊断中,发现患者的血液被病原菌感染后,会出现细菌L型败血症或复数菌败血症是有关的,需要针对此类病症进行药物治疗。

【关键词】发热性疾病;病因;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发热的病发原因是体温调节的原理,使机体产热平衡超过散热的动态平衡,造成机体的体温中枢调节功能障碍的现象,出现机体体温超过标准范围的现象。但致病因子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发热性疾病。如感染性发热疾病、自身免疫型发热疾病等[1]。所以需对不同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进行诊断,这也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的方式,将我院住院部主訴病因是发热的1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热原因,并进行临床治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情况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住院部所收治有发热性疾病的患者182例。本组患者经全身体检后,发现182例患者均无显著的感染性病灶。通过血液菌类群相同步培养,判断发热性疾病患者的病因及病理,以确保治验的合理性。本组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1个月~89岁,平均年龄(31.9±1.1)岁;年龄小于18岁患者共61例,18~89岁的患者共12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1.2 发热情况

本组患者入院体检时最低温度37.4℃,最高40.7℃,平均温度(38.7±1.2)℃;病程4d~90d(该患者3个月内多次出现发热),平均(26.8±0.5)d;干咳180例(98.90%),咳痰63例(34.62%)、全身乏力153例(84.07%)、呼吸窘迫125例(68.68%);右肺有细湿哕音患者99例(54.40%),左肺有细湿哕音患者80例(43.96%),双侧肺部有细湿哕音患者57例(31.31%)、心慌患者62例(34.07%)。通过CT、X光、PCR检查发现有87例患者肺部纹理显著增粗,出现阴影(斑片)且排除肺结核的患者3例。发热时部分患者使用头孢类消炎药136例(74.72%)、喹诺酮类抗菌药103例(56.59%)、芬必得解热镇痛药131例(71.98%)。

1.2 方法

1.2.1 菌类群相培养及鉴定

本组患者投药前,需进行无菌消毒操作,并于患者肘静脉部位进行静脉采血,采血时注入缺壁细菌类、需氧菌类、厌氧菌类等菌类群相,将其与培养瓶进行同步。同步后需及时进行混合,置于35℃的的保温箱中,培养瓶静置8h。静置8~16h中,培养瓶若出现生长后,转入复数菌类群相情况,可予以药敏试验[2]。待16h后,分析抑菌环的菌类直径大小,同时将培养的菌体进行分离,分离菌体至单个菌体。分离完毕后汇总报告内容,包括细菌的品名等。

1.2.2 药物选择及投药方式

结合药敏数据及复数菌类的情况进行药物选择,选择后采用单品种药品,采用静脉注射的足剂量的方式给药。若敏感测试结果为耐药性,需采用中药进行治疗调整,调整频率为5d/次,待重新同步后重新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复选敏感药物。

1.2.3 疾病诊断

结合患者药敏试验的结果以及血液培养培养的方式,确定出适合不同发热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将该方案社指出疾病的诊断名称。具体可分为以下命名设置:①复数菌败血症:通过血液培养的方式分离出两种(或以上)的细菌,并以此培养出L型细菌。②细菌L型败血症:通过同步培养的方法,发现培养瓶中有且只有细菌L型生长,并根据药敏测试结果确定治疗方案,予治愈诊断。

1.3 治愈指标

治愈指标判断中,结合药敏数据和血培养的情况,同时予以治疗(选用敏感药物)。治疗中不添加其他解热性药物或退烧药物,使患者体征(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指标。同时干咳、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待经过24h血培养的方法,确定培养瓶中再无细菌生长,则判定患者治愈[3-4]。

2 结果

2.1 血液菌类群相同步培养结果

通过培养瓶对患者血液菌类群予以同步,详见表1(排除患者的排便情况和排泄情况)。

2.2 出院诊断统计结果

通过分析182例发热性患者的主诉,使用菌类培养和药敏测试分析,从而选出适合发热性疾病患者的敏感药物,并参与治疗。发现本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最短时间为5d(未算入3天治疗时间,该患者的出院时间为第8d)、最长时间为27d(1例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基础病,需继续治疗,该患者的出院时间为第110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约为11d。出院诊断中,菌种为细菌L型败血症共出现3种症状:发现患支气管肺炎96例,占52.75%;I度扁桃体肿大伴随干咳30例,占16.48%;泌尿性感染、陈旧性类风湿关节炎伴随支气管炎31例,占17.03%。菌种为复数菌败血症共出现2种症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伴随肺炎15例,占8.24%;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伴随支气管炎10例,占5.50%。

3 讨论

3.1 感染、发热引发的病症

感染和发热都会直接引发发热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此类情况的作用主体都是人体的下丘脑部位,通过下丘脑或直接作用于人体干细胞,致使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器官组织将致热源信号传递至控制人体体温的中枢部位,使产热、散热信号异常,导致人體出现发热症状。另外,外源性致热源也会导致发热症状,产生该致热源的病原体较多,比如致病微生物、尿酸结晶、固醇类物质等[5]。再者,内源性致热源也会直接导致出现感染情况,造成该症状的主要因素有肿瘤坏死因子。除了致热源因素,还有部分内源性感染因素也会引发发热病症,发病机理是由于功能正常的菌体出现异常移位情况或菌体结构失衡,出现此类疾病。当患者出现不可避免的应激反应时,比如出现大面积创伤、肠道梗阻、失血性休克时,机体内部需要确保患者心脑血管的供氧正常,会使血管袢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肠道组织受损,出现肠道粘膜坏死情况。由于肠道失去保护层,可能会让肠道黏膜内的细菌出现位移。通过位移的细菌进入血液,造成血液感染现象。血液感染初期的疾病体征表现为菌血症,但会随着亚临床状态的影响,造成患者脏器衰竭、败血症等症状。

3.2 发热待查与病因诊断

发热待查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常见病会所致发热现象,而罕见病对此类症状的影响较少。所以,发热待查现象与常见疾病有关。通过诊断发热的病因,发现肿瘤、血管疾病或其他常见病的出现几率在43%左右,而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出现几率在50%左右,不明原因的病理的出现几率在7%左右。在本研究中,菌种为细菌L型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均为感染性疾病,而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生几率较低,但仍会出现某些典型感染症状、比如支气管炎、泌尿性感染等现象。所以采用本研究的诊断、治疗方法确立相应的治疗方式,有利于减小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之间,提高治愈效果。通过诊断病因,并给予必要的药敏测试,给予针对性的药物,能将体温恢复额时间控制在27d以内。同时,给予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参与治疗,能促使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并使其他病症逐渐得到缓解。所以在临床研究中,结合病因分析药敏测试结果,判断两者的吻合程度,为治疗提供了方便。

3.3 败血症与抗生素

根据败血症的名称决定相应的菌种名称,使菌种的“种”与诊断相对应,比如厌氧菌、表葡菌、肠球菌等菌种。抑或是由于特殊性的“应激反应”给予的名称,比如复数菌、老年人、烧伤等。这些菌种经过培养,都能直接关联与实际感染情况(包括特殊情况)。当对败血症病菌用以抗生素时,会随着时间的不同,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当抗生素使用前,败血症主体核心是革兰阳性球菌;使用后菌种就会随着耐药性的变化产生一定变化,通常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体。所以在临床中,需要根据药敏测试及其结果,选用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减少盲目用药的几率[6]。在本研究中,就有部分患者由于使用抗生素,致使培养出的菌种多为细菌L型。研究中有部分患者曾经持续服用激素类药物,比如地塞米松激素,且服用时间在24个月以上。通过采用敏感性药物并在持续治疗中减少激素类药物的用量,直至停止用药,也能实现治愈的效果。

3.4 发热待查与Sepsis、SIRS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败血症。通过采用上述的方式进行血培养,发现培养结果为阴性,故可表示为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SIRS),可由体温(T<36.0℃或T>38.5℃)、心率(HR>91次/min)、呼吸情况(R>19次/min)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数(WBC<12.3×109L-1或WBC>4.4×109L-1)检测。通经检测患者的身体指标,发现患者的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存在细菌L型类(LS)。此类病毒可采用敏感药物予以治疗,降低机体发生感染的现象。另外,发现SIRS是可由诱导损伤发生的,导致脓毒症现象。总之,为了进一步确认发热待查情况,需分析不同患者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原因。通过检测患者的耐药性情况,予敏感药物治疗,可判断患者具有脓毒症或SIRS。但需要注意,不能仅通过检测上述的指标分析患者所患有的疾病,需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给予患者实际用药标准。

代诊断疾病的名称,仍不能提供临床实际用药的客观数据。

总的来讲,造成发热性疾病的发生病因较多,需根据血液于病原菌的感染情况,进行药敏测试,根据细菌、药物的本质确立出确立出发热性疾病的造成原因,并针对性的给出治疗方案,这对于发热性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梁增伟,谢栩硕,黄晓菡,etal.224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2):814-817.

高恺言,邹耀红,袁风红,etal.429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组成及诊断[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2(10):1233-1237.

成君俐,陈瑞芬.发热疾病患者临床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诊断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2):53-54.

成君俐,陈瑞芬.发热疾病患者临床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诊断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2):53-54.

罗燕梅.32例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4):222-223.

翟玲芳.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9):71-71.

猜你喜欢

病因治疗诊断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