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

2020-08-17张鉴张宝素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

张鉴 张宝素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方法:实施随机信封方法进行设计,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实验组。对患者的疾病原因以及临床症状表现作分析,同时,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胃液pH值指标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增加奥美拉唑治疗方法能够改善胃液pH值,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病症类型,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症状、呼吸衰竭症状等,并且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疾病原因,患者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容易升高,进而诱发合并消化道出血[1]。因此,临床治疗此疾病过程中,需选择合理相应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2]。本文选择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疾病元、臨床症状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旨在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现简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实施随机信封方法进行设计,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性别: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岁-86岁,平均年龄为(65.30±2.65)岁;病程时间:2年-10年,平均病程时间为(5.85±1.35)年。实验组:性别: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岁-86岁,平均年龄为(65.30±2.65)岁;病程时间:1年-8年,平均病程时间为(5.85±1.35)年。

1.2 方法

1.2.1 疾病原因分析

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其疾病原因主要是长期吸烟以及肺部感染。

1.2.2 临床症状分析

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表现分析可知,均伴有明显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障碍等;紫绀症状有47例,黑便症状有39例,腹胀腹痛症状有33例,呕吐症状有24例,反酸或嗳气症状有16例,食欲不振症状有12例。

1.2.3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治疗,抗生素治疗,改善微循环治疗,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给予纠正心力衰竭及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治疗等;治疗7日。

实验组患者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法,具体为选择奥美拉唑药物40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混合,给予静脉滴注,一日2次,治疗7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1)胃液酸碱度(pH值)指标,(2)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3.0进行数据处理,进行t检验、X2检验,求P值。

2 结果

2.1 两组胃液pH值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前胃液pH值为(1.42±0.33),治疗后胃液pH值为(5.15±1.25),实验组治疗后胃液pH值较治疗前升高(t=20.4011,P=0.0000);对照组的治疗前胃液pH值为(1.45±0.30),治疗后胃液pH值为(2.85±1.05),对照组的治疗后胃液pH值较治疗前升高(t=9.0653,P=0.0000);实验组的治疗后胃液pH值较对照组升高(t=9.9624,P=0.0000)。

2.2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具备着较高的疾病发生率,且属于严重并发症类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若未能够得到有效、及时治疗干预,则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增加疾病死亡率[3]。

临床目前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针对原发病(肺心病)积极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凝血酶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药物、H2受体拮抗剂药物等予以止血治疗、消化道黏膜修复治疗等,从而促使消化道出血症状得以改善,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4]。奥美拉唑药物为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类型,对壁细胞顶端膜结构能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从而避免出现胃出血现象。临床给予常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加用奥美拉唑药物,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可以促使胃酸分泌受阻,以及避免发生应激性溃疡,利于疾病早日康复[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组的治疗后胃液pH值显著升高,说明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胃液pH值;(2)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说明在临床工作中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疾病相关症状,促进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加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法可利于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液pH值,可利于提高临床应用疗效,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富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6):69-70.

[2] 张华.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101-102.

[3] 陆汉祥.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心理医生,2018,24(32):145-146.

[4] 刘加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0例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2018,3(18):60-61,64.

[5] 王莹,吴利娜.全面护理干预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2):239-242.

猜你喜欢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硝普钠微量泵注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临床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