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

2020-08-17袁森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局限性语言文字规范化

袁森林

摘 要:文章通过对明代语言文字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措施的梳理,总结出明政府在大力推广标准语、提倡经典文言和文字规范化、兼顾民间口语和方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与外国的语言交流等方面的主要措施,為当今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明实录;语言文字;规范化;局限性

明代上承宋、元,建国初期,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旨在彻底消除元朝文化的影响。其中,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 大力推广标准语

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统一性问题,其核心工作就是进行语言本体规划。朱元璋亲自主导了官方韵书的编纂工作,洪武八年(1375),“《洪武正韵》成……诏刊行之。”①《洪武正韵》的成书为界定标准语的内涵与外延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大力推广标准语提供了文本依据。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又下诏印发了《韵会订正》。据《明实录》所载,由于当时《洪武正韵》使用的时间过长,朱元璋认为其字音、字义都不够完善,命令翰林院进行了校正。而孙吾与的《韵会》按照《古今韵会》编著,严格依照了三十六字母的古音传统,有人就将其进献朝廷,朱元璋看到之后觉得非常不错,就“赐名曰《韵会订正》,命刊行焉”。②

2 提倡运用经典文言和文字规范化

元王朝百年历史中,中华腹地的文化传统受到草原文化的冲击,这是历史演变和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明代建立,在文化上尽量消除前朝的影响,在语言上趋向于恢复经典文言,高度重视经典文言。但对文言文的态度,明朝前期与后期也有调整与变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以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前期皇帝主张恢复汉唐的朴素文风,如:“诏禁四六文辞,……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③“颁表笺文式于天下,先是,天下诸司所进表笺多务奇巧,词体骈俪,上甚厌之。……诸司令凡遇庆贺谢恩则如式录进。”④

明代后期,由于万历时期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明初一度有意回避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开始回潮,尤其是确立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主导地位之后,主流文言文又朝着形式主义的泥沼陷落,阻碍了语言文学的正常发展。

另外,我们也必须提及书体规范问题。明代延续了历朝历代的楷书习惯,神宗万历六年七月,“兵部题覆本衙门左侍郎曾省吾条陈清黄四事……一曰慎誊写,夫黄张誊写,系各官功次,接背源流,关系匪轻,务大字楷书,以免摩擦,兼杜吏胥因缘之弊,报,可。”⑤

明朝政府使用的正式书体是楷书,反观当时在正规的官学教育以及官方文件中,都严格要求规范楷书。

就正统元年政府要增设学校的提调官员一事,皇帝“赐敕谕之……一,学者所作四书经义论册等文,务要典实,说理详明,不许虚浮夸诞。至于习字,亦须端楷。”⑥

3 兼顾民间口语和方言

自魏晋以来,书面语言和民间口语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沿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渐行渐远。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官学教育均高度重视经典文言的教习,但语音的标准化教育却一直是一个弱项。前文提过,明代方言状况非常突出,因此可以想象,熟悉经典书面文言而不能说一口标准的“中原雅音”的人员肯定有很多。

洪武四年(1371),“弘文馆学士致士罗复仁卒。复仁,江西吉水人……拜弘文馆学士,应召与论事。复仁常操土音以对,不为文饰,上以其质直,多见听纳。寻乞致士,许之。陛辞,赐玉带袭衣……其至是卒于家。”①上面的文字说明,官方要求官僚士大夫以典雅规范的标准语言与皇帝应对,以显示文教统一,这里自然也包括语音规范、发音标准的问题。文中说到罗复仁“常操土音,不为文饰”,我们知道,罗复仁作为江西人,他的方音一定很重,但皇帝善于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在皇帝即天下的封建社会,这一事实也说明了至少在朱元璋时期,对规范方言这一问题,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

太祖年间,修成了《务农技艺商贾书》,朱元璋亲自指示:“民间农工商贾子弟亦多不知读书,宜以其所当务者直辞解说。”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士农工商,由于不能接受正规教育,对涉及自己业务方面的经典论著不理解,就以“直辞”来解读、解释,一方面反映了明政府的政治性考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尊重了口头语言,承认当时的语言现状,态度是实事求是的。

4 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朱元璋执政后期,“贵州……异种蛮族言语不通,虽承纳租赋而近年逋负益多。”③

这一现象说明了明朝建立二十多年后,云贵等偏远地区语言不通问题仍不时地困扰着官方,致使政令不能畅通。针对这一问题,朱元璋采取多项措施,来推广标准语、规范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学校教育

明朝对于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着重施以儒学和汉语标准语的正统教育,用汉语同化方言土语。如:永乐初年,监察御史陈敏上书皇帝,说自从洪武年间,就已在云南开设学校,时至今日,生员中有不少天资不错、熟悉经典的青年子弟,理应开科取士。又说“师儒之职为后学矜式,云南郡县学校官多用土人,学问肤浅、容止粗鄙、不称师范,宜选用经明行修之士,庶几教育有法。”朱棣收到他的奏折,一律准允。④

此后,钟存礼又上书进言,说乌撒军民府本来是蛮夷之地,而今“久沾圣化,语言渐通”,⑤请求在当地设立学校、设置教官,以化民俗,朱棣也准允实施。

明政府对于乌撒军民府(今属云南)的政策就是在当地人民逐渐熟习了中原语言之后,再对其施行教育。如今看来,在云贵地区仍保存多种语言,如纳西语及其东巴文字,文中并未提及,无非是将他们视为蛮夷,甚至不配拥有自己的语言。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设立学校这一措施,大多是在明太祖和明太宗两代。其他措施如各地卫所等机构的设立,同样对语言的教育和语言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4.2 翻译整理少数民族语言

明代四夷馆的建设和《华夷译语》的编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四夷馆还是《华夷译语》,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包括了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因为下文还要对明代中外语言交流进行阐述,这里不做详细区分。

这些措施,促进了政令通行,便利了文化交流,对进一步的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尊重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这些民族的语言习惯。

在民族语言的问题上,明政府并未做到一视同仁。对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来说,抛弃弱势语言,大力发展共同语、标准语,对统一文化、发展国家是有利的。但在对待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层面上,经常使用“蛮夷”称谓,沿袭了历代以来夷夏之分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政权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和不平等的民族观。

5 与外国的语言交流

除前文所述的四夷馆的设立及《华夷译语》的编纂外,明政府与外国的语言交流还有两个方面值得称道,一是帮助朝鲜创制谚文,二是倡导外国人士在京任职。

朝鲜学者曾先后13次到辽东,吸收当时中国音韵学取得的成就,向曾任翰林学士的黄瓒请教,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于1443年写成《训民正音》,至此,朝鲜半岛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⑥可以说,朝鲜谚文与汉字、汉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客观上体现了明代对外语言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明代朝廷任职的外国人很多。回纥人哈只任右寺丞,蒙古人火原洁任翰林院侍讲并主持修纂《华夷译语》,回族人马沙亦黑任钦天监任监正等。对这些外国人士的任用,有效地促进了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中华帝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局限性语言文字规范化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滴水藏海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陕西优质猕猴桃周年规范化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