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角度看待网络游戏
2020-08-17清霞
清霞
编者按:
很多孩子都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这是事实。很多家长也因此视网络游戏如洪水猛兽,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却从不考虑孩子网络成瘾是否与自己的教育有关。实际上,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合理引导之下,网络游戏对培养孩子团队意识、促进大脑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好处,远超其潜在风险。只要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恰当引导,就能够避免孩子沉迷其中。社会各界对网络游戏的偏见不应抹杀这些益处,更不能把孩子的沉迷怪罪于网络游戏本身。
游戏世界里他们开启别样人生
95后小伙子苏一俊上高二那年,接触到一款沙盒游戏《我的世界》(简称MC),一下子被这个游戏吸引了——打从记事起,他每年暑假都随父母外出旅行,参观各地古建筑,对各种古建筑有种特别的感情,而MC游戏可以还原现实场景,让他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做建筑师的感觉。
苏一俊高考失利后,参加了出国留学考试,但成绩刚及格。他觉得出国也只能上“野鸡大学”,怕学不到真东西。那段时间他很焦灼,一头扎进了游戏里。
突然有一天,苏一俊灵光一闪:能不能在MC游戏中打造虚拟故宫呢?当时他已在游戏界小有名气。如果用MC修座房子、建座庄园,都不难。可建造故宫是个浩大工程,需要像真正的建筑师那样做整体规划。苏一俊开始四处寻觅建筑史籍与故宫资料,还利用卫星地图精准确定故宫建筑屋顶的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标注每座建筑的大小,根据屋檐上斗拱的数量推断每个屋顶的大小和出檐幅度、有多少根柱子等。通过这种方式,他勾勒出了故宫9999间屋子的草图。这是一个大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工程,唯有真正热爱、真正投入,才能最终完成。
起初,父亲以为他沉迷网游,一贯听话的他第一次与父亲发生争执,跟父亲强调:“我不是沉迷游戏,而是借助游戏平台做自己的事。”父亲还算开明,默许了他的行为。
苏一俊像个总设计师,在网上招募志愿者参与他的工程。志愿者多是喜欢建筑、会玩MC游戏的学生,没有工资,全凭爱好。每天晚上8点,来自各地的“员工”在网上汇聚在一起,听从苏一俊统一安排,分包工程,然后各自負责各自的项目一直工作到深夜。整整干了三年,气势恢宏的故宫在虚拟世界诞生了。
2017年11月,以“传统文化 未来想象”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苏一俊团队打造的微型故宫在论坛上展出,令参观者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在故宫项目中,苏一俊深刻领悟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也在虚拟世界构筑了另类人生。
无独有偶,清华女孩石悦,也在网游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做网游主播前,石悦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以推免生资格进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造。硕士毕业后,导师欣赏她的学术能力,打算直接把她招入研究室。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石悦决定放弃专业做网游主播。
身为教师的父母非常开明,都支持女儿。就这样,清华高才生石悦与网游结缘。
著名哲学家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和经典名著一样,许多大型网络游戏都极具艺术观赏性和哲理性。初级玩家好比小学生,尚没有能力发现经典作品背后的艺术性和价值。石悦是资深玩家,加之文化功底深厚,能够将游戏设计者的深层次意愿表达出来,通过解说让游戏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游戏。作为新东方英语的准讲师,石悦能轻松翻译国外游戏。如今,她已是当之无愧的游戏大V。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让人生没有遗憾,谁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呢?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只是,人们的某些不正确认知,导致了对网游的偏见。
视游戏如洪水猛兽、教育公敌,不利于家庭教育
杨森是成都市温江区的一名中学生,两年前迷上了玩游戏。今年初,由于疫情原因杨森在家上网课,父母照常上班。没有了父母监管,杨森玩游戏更加入迷。
开学后摸底考试,杨森成绩大幅下滑。老师跟杨森父亲沟通,说杨森沉迷游戏,无心学习。父亲一气之下没收了杨森的手机。杨森难以接受,爬上阳台以跳楼自杀要挟父母。最终,班主任出面才化解危机,并说服杨森和父母达成一致:允许杨森每天玩半个小时游戏。然而,从第一天起,杨森就没能执行约定。
强制解决不了问题,杨森妈妈在学校心理老师指导下改变了策略,尝试跟儿子一起玩游戏。妈妈这才发现,给孩子规定游戏时间并不妥当,因为有些通关游戏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尚未过关,正处于紧要关头,孩子根本没法停下来。一些多人组队玩的网络游戏,若突然退出,就相当于抛弃了队友,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信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杨森妈妈重新与儿子一起制订了玩游戏的规则,并跟儿子一起玩。妈妈的加入让杨森喜出望外,紧张的亲子关系也得以缓和。近日,母子俩一起玩《王者荣耀》,游戏里的角色都是历史人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妈妈引导杨森关注人物关系,杨森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对历史人物和典故有了深入了解。期中考试写作文,杨森学以致用,不但引用了三国故事,还借用了历史典故,几个成语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使作文增色不少,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
如今,杨森不但不再沉迷游戏,学习上的进步也非常明显。杨森妈妈对网络游戏也有了新认识:“只要引导得当,适当玩游戏有助于孩子成长。”
网游属于新兴产业,目前已发展出六大类游戏,分别为冒险、模拟、角色扮演、动作、休闲及其他类。每一类游戏又各有多个分支。其中,不少益智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更具积极作用。
2011年问世的《太空化学》游戏,玩家相当于核反应堆工程师,为拓荒先锋们提供化学合成品,还能建造化学工厂生产产品。玩家除了要懂得化学知识,还要通过合理化设计实现生产配额,并应对各种邪恶威胁。难度层层加码,玩家往往需要费尽周折才能过关。
不少网络小游戏在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效果显著。比如《数独》,玩家要根据9×9盘面上的已知数字,推理出所有剩余空格的数字,并满足相关要求。玩家在网络上与多人对决,比赛谁在更短时间内升级。另外,诸如拼图游戏、填色游戏,能够锻炼孩子对图形、色彩的辨别能力。
如今许多行业会在网络游戏的玩家中选拔人才。游戏产业链上的各种职位自不必说,训练宇航员的模拟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游戏。据《解放军报》报道,某军区装甲团训练场上,有17名网游高手成为战术训练尖子。
新时代家长必须明白,合理引导之下,网络游戏对培养孩子团队意识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好处,远超其潜在风险。社会对网游的偏见不应当抹杀这些益处。那些谈网络游戏色变的家长,往往不了解游戏,不了解孩子。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主张尊重、亲近年轻一代:“现在年轻一代玩的《吃鸡》《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剧本杀》《密室逃脱》,你玩过吗?他们的痛点、痒点、兴趣点、吐槽点分布在哪里,跟上一代有巨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一代,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难‘被引导‘被教育。”这番话,无疑点明了当前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了解孩子,所以无法教育孩子。或者说,毁掉孩子的不是游戏,而是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而实施的不恰当教育。
回顾历史,年轻人尤其是孩子,往往是时代风尚的最早感知者,而家长因为年龄、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会越来越脱离时代,要么思想观念赶不上孩子,要么用陈旧观念约束孩子,这无疑会让孩子错失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就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父母禁止孩子读小说,把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的孩子称为“小说迷”,如今的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称爱玩游戏的孩子为“游戏迷”,两者何其相似!可如今,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网络游戏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孩子的必修课呢?还真说不准。
与其禁而不止,不如更新观念,适当允许孩子玩游戏并用心引导
7岁的小强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小强妈妈王女士,说小强上课爱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王女士担心儿子患有多动症。
王女士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第二天上班时,她看到有同事沉浸在游戏世界里,饭都顾不上吃,不禁灵机一动:不如让儿子玩玩游戏,来训练他的专注力。
小强爸坚决反对,怕儿子接触游戏后染上网瘾。但王女士坚持己见,和儿子一起制订了玩游戏的规则。
王女士选了一款密室逃脱游戏。这款游戏要求玩家在一个封闭房间内发现各种小物件,根据小物件的各自用途,合理使用,帮助自己逃离房间。游戏主要训练玩家的观察能力和逻辑判断力。果然,小强很快沉浸在游戏中,在妈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任务。
一个月后,班主任给王女士打电话,说小强上课时小动作少了,注意力也比以前集中了。
德国慕尼黑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的福克博士表示,游戏可能为大脑带来三大积极影响,分别为注意力、视觉认知能力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增强。一般来说,游戏玩家的反应速度比非玩家更快,注意力更集中,并呈现出与高效率认知活动有关的神经反应机制。但不了解游戏的家长,视网络游戏为精神毒品,担心孩子沉迷便干脆禁止,却又禁而不止。游戏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一位资深游戏玩家的回答是,玩网络游戏比看电视更具代入感,相当于生命的重建,能帮助玩家实现另类人生——在工作和学习之外进入另一个“社会”,以另一个身份“生存”,并获得荣耀。这,就是游戏的魅力!
事实已经证明,以杜绝孩子上网,甚至不让孩子靠近电脑的方式来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学校也开设有电脑课程,孩子总有办法躲开家长玩游戏。而且,当孩子的愿望被过度压抑,一旦有了玩游戏的机会就会更加投入,更加沉迷。就像中小学时期的很多“乖孩子”,上大学后却陷入网游不能自拔,因为他们终于摆脱了管控,压抑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
家长必须尽快转变思维,承认玩游戏是孩子的权利,就像玩耍是孩子的天赋权利一样,玩游戏只不过是虚拟世界的玩耍,是当代儿童的天然权利。家长应允许孩子玩游戏,并尽可能地在孩子玩游戏时予以陪伴,最好跟孩子一起玩。这不仅有益于亲子交流,家长还能帮孩子筛选好的游戏,对孩子进行有效管理,化被动为主动。
【编辑:馮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