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系列丛书,带你感受科技的魅力

2020-08-17晓原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蔡伦活字四大发明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次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国际东亚科技医学史学会会员,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等数十种国际名人录。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视野之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系列丛书,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全新研究成果,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语言,勾勒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丛书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个角度出发,以叙述体文本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个百科知识式的案例,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领孩子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国科技文明的魅力,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精神,增强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一册《四大发明与天学、地学》

本书从中国古代发明中最耀眼的“四大发明”讲起,围绕中国古代最基础的两大自然知识系统——天学和地学,讲述了古人在这两个领域做出的成果,让孩子充分认识四大发明是如何传播并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伟大发明,全面了解古人是怎样看待天和地、观测时节、从事农业生产、开展礼仪活动的。

第二册《医学、算学、博物学》

本书讲述了古人在医学、算学和博物学领域做出的贡献,无论是自成一体的中国医学,博大精深的传统药物学,还是以十进位制为代表的算学,古人都取得了许多成果。

第三册《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人在纺织、烹饪、乐器、炼丹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内容包括粟和水稻的种植,以及中国带给世界的瑰宝——丝绸,具有鲜明地方风味特色的八大菜系,被称为国饮的酒与茶,音乐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曾侯乙编钟等。

第四册《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人在工程建筑、制造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以后母戊鼎为巅峰的青铜冶炼,以秦皇兵马俑、唐三彩和宜兴紫砂壶为代表的陶器,被称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等,这些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第五册《中国与世界文明古国的交流》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其他文明古国——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以及元明时期的阿拉伯地区,在天文历算、数学、医学、造船、航海等方面的科技交流。

第六册《大国重器与新四大发明》

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两弹一星”与青蒿素研制为代表,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代表21世纪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让读者充分感受中国科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与活力。

[精彩分享]

蔡伦的“蔡侯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蔡伦(约62—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人。汉明帝永平末年(75年),蔡伦被选进宫中任职。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之后又担任尚方令,主管宫廷御用器物的制造。当时,蔡伦的手下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而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也在这个岗位上得到很好的展现。蔡伦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

那时候,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作纸。绸缎太贵,竹简太重,使用都很不方便。蔡伦经过思考后,挑选出树皮、绳头、破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剪断、切碎,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被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排除杂物后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些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成了纸。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给汉和帝。因为这种纸轻薄柔韧,取材容易,价格便宜,汉和帝便下令推广使用,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蔡伦也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或“纸神”。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在他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在中国的名人当中,排名仅次于春秋时期的孔子。麦克·哈特指出:“今天,纸张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東西,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样。”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名列第五位。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有什么优点

毕昇(约971—1051),北宋淮南路蕲州(今湖北黄冈)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是中国印刷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整块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统称雕版印刷术。毕昇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昇发现雕版印刷的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有错字不易更正,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而且印刷成本高。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烧陶器用的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在陶窑中用火烧硬后,变成坚硬光滑的活字。排版前,他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先加热铁板使蜡稍微熔化,然后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之后,活字即固着在铁板上,就可以像雕版印刷一样印刷书籍。印完后,再加热铁板,活字便脱落下来,可以留着以后再用。

猜你喜欢

蔡伦活字四大发明
超级工程和四大发明
原来我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进我家
“新四大发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最好见证
活字蹦跳
泥、木活字印刷工艺制作流程探究
明活字印本《适情录》排印技术考
蔡伦竹海杯蒋川09赛季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