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视角下推进乡村治理的多维探析

2020-08-17何启林

世纪桥 2020年4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四个全面

何启林

摘 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短板和弱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吹响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号角,也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视角,探析如何推动乡村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有助于2020年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有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四个全面”;乡村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4-065-04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础、也是短板。2020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补上乡村振兴这个短板和弱项。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角,探析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意义重大。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构筑乡村善治之路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的短板。[1](P.4)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促进乡村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构筑乡村善治之路,不断提升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资源偏紧、环境恶化困扰着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实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世情国情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对民主、公平、文化、安全、环境等美好需要有所增加。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治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核心目标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让科技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让科技进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习近平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2](P.1)要不断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创新体系。党和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科教强农的道路,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扶持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大力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不断释放农科人才的创新创造潜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贡献率,同时力争在新世纪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存在较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方面的重大作用。尽快形成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机械化作业覆盖越来越多的农业作业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协调推进发展“四化同步”,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二)把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融入乡村治理,推动两者协调发展

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全面协调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发展改革成果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既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没有最广大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如果把全面建成小康看成“总目标”和“导航仪”,那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治理在目标和内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指标体系、推进路径、考核方法已经日益明确。农村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在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核心目标,按照“规划融合、典型示范、协调推进”的思路,把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作为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来抓,使二者形成合力不断实现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的目标。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避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通力合作将农村建房、产业发展、扶贫开发、道路规划、社会保障等各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机融合,协同努力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编制以全面小康为总揽的综合性新农村规划。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小康和乡村治理齐抓共管,把协同推进全面小康和乡村治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形成巨大合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善乡村治理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奏响了当下中国时代的最强音,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强大动力,对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推进乡村治理的当务之急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集体财产是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作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在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的指导,更需要搞活村集体资产使其不断保值增值,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发挥更好的作用。现阶段推进乡村治理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农民增收的路子,使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

(二)全面深化农村管理模式改革,提升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能力

深化改革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农村改革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领域,也触动着每一位农民群众的神经。但是,国家政策到底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措施有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管理者、建设者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考验着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光有好的政策和措施还远远不够,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政策只有得到执行和落实,改革才能到位、才能持续、才能有效。我国农村区域广袤无垠,农民人口众多且比较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综合素质水平不一,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综合管理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这些弊端很大程度上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全面深化改革农村管理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基层管理者进村入户,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在结合当地村情村况等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并健全和完善。从根本上说,要赋权于民,使广大村民能够互助合作、参与自治,切实增强村集体自我整合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互联网在农村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增收有人帮,问题有人管”的理想模式。坚持基层党政相关部门领导,提高乡村建设者、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优化农村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真正为推动“两个百年”目标提供高效管理支撑。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乡村法治环境

破解“三农”问题需要全面依法治农、治村,推进乡村治理亟须法治保驾护航。推进依法治国能否全面,关键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3](P.1)

(一)不断完善乡村法治,提高依法治村水平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根本举措。现阶段,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振兴乡村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基层法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机制,鼓励相关司法部门深入基层和一线,通过走村入户等形式,开展法治惠农政策宣讲,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体的法治意识,改善法治观念,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快完善农业、农村的立法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基层干部特权现象,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快形成既能凸显农民主体又同时兼具法治保障的农村法治治理新模式。

(二)培育村干部法律意识法治思维,引领人民群众形成遵纪守法新风尚

基层司法机关积极开展“法律进村”活动,通过积极印发一些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法律常识文件,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相关司法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坚决扼制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使基层干部不想腐、不敢腐。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着重提高村领导班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能力。村“两委”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本村具体实际,正确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依法治理的关系。乡村振兴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深入开展基层群众普法教育,不断增强法治环境建设的群众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百姓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普法宣传,让广大农民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4](P.29-34)坚持多措并举,为新农村建设和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积累的寶贵经验和推进乡村建设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建设强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最坚实的政治保证。

(一)向“蚁贪”开刀,推进乡村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推进乡村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有助于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决不能忽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关系最密切,与群众利益最相关,更是乡村振兴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可以说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形象。

不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决反对农村基层党员“四风”方面的问题,不断加大对其监督、问责的力度,敢于出重拳,勇于下猛药彻底整治农村基层党员的腐败问题;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体制机制;要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对涉农资金、项目、工程的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从细节入手,从低保、五保、危房改造、救灾救济、扶贫、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

(二)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强农良策、政绩之本,更是固本之举、当务之急。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广大农村基层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率先垂范,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从严管党治党,通过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吸引大学生、能人等群体返乡竞聘村干部,提升村两委的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带领村民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建立健全防范基层党员和村干部违法乱纪的体制机制,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到农村、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紧紧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广大干部的带头作用,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全面夯实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 吉蕾蕾.提高农村治理效能需“三治”结合[N].经济日报,2020-02-10(04).

[2]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EB/OL].http://www.xinhua net.com/politics/2015-08/25/c_128164006.htm.

[3] 魏丽明.夯实基层法治基础 助推全面依法治国[EB/OL].http://yn.people.com.cn/n2/2016/1122/c212284-29348 464.html.

[4] 王家斌,李茜.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新农村法治建设探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6(0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四个全面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