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趣交融中绽放课堂魅力
2020-08-17廖圣河李肇燕
廖圣河 李肇燕
近日,笔者在网上观摩了于永正老师于大约15年前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视频。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于老师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于老师的教学情与趣交融,使课堂绽放出无穷魅力,让人陶醉其中,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启示意义。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这节课中的几个经典教学片段进行简要赏析。
一、品读课题,道出情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理解课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品读课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但是,不少教师往往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却很少关注课题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前板书好课题,然后在导入新课时指着课题让学生看一遍便草草了事。于永正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请你们抬起右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文题目。(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读课题,学生跟着教师用右手书空课题)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题目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这个课文题目,你脑袋里立刻想到什么问题?
生:是谁要欺负小稻秧?
师:哦,谁要欺负小稻秧?他遇到什么危险?(师在课题后打问号)还有什么问题?
生: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
师:它后来是怎么脱险的呢?好,请坐。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
于老师一开始便让学生从课文题目中读出一连串的疑问,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带着问题和期待学习课文。这种做法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复朗读,读出情趣
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朗读课文的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交替使用自由读、齐读、个读、范读、带读、伴读、轮读、对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于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和学语文其实都很简单,无非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师:好,生字认识了。如果还不认识,还记不住,请你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这次读课文,要一边读一边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教师及时下讲台巡视学生画词语的情况,然后要求几个学生逐一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有气无力”等抄写在黑板上)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不难理解,只要好好读书、认真思考,都能把它读懂。不信的话,请你们再拿起书,把课文认认真真读一遍,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词的意思。
(生读课文)
师:我发现这次你们读的时候表情和刚才不一样,非常神奇。一看你们的表情,我就知道你们读懂了。告诉我,黑板上这些词的意思,是不是心里多少明白一点啦?(生答:是的)只要心里明白就行。下面我要检查检查,看看谁的课文读得好,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来就更好了。谁愿意读?(众生举手,教师让几位同学接力读课文,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边读边指导)
师:通过这一次朗读课文,你心里是不是更加明白了黑板上这些词语的意思?(生答:是的)如果还不明白的话,请你再认真听于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好,听了于老师的朗读,黑板上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不是明白了许多?(生齐答:是)好,像于老师这样认认真真地去读,你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些词的意思就基本上能懂了。
(生读课文)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阅读和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理解词语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借助教学媒体、在比较中辨析、追溯词语来源等。在教学中,于老师并没有孤立地教学词语甚至要求背词语解释,而是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力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角色扮演,演出情趣
角色扮演具有新鲜有趣、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小学生天生好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对角色扮演有着特殊的喜好。如果教师指导合理,角色扮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语言文字的魅力。然而,角色扮演的操作难度较大,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要求较高。于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点名八个学生上讲台)
师:现在呢,我们来表演,于老师当小稻秧,你们当杂草。注意:你们来到水稻田干什么,知道吗?
生:抢营养。
师:你们知道水稻田的营养在哪个地方吗?在哪里抢营养?是的,到地里抢,营养在地里面,不要到身上抢。现在,我是小稻秧,你们是杂草,你们来到我身边应该怎么站?怎么站才像把小稻秧团团围住?(学生一拥而上,从四周把老师紧紧地包围起来)好,现在开始表演。
师:你们想要干——干什么?
生:(大声且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把营养交给你们呢?
(學生开始拼命地从地里抢营养,教师则作慢慢病倒向下的动作,众生笑)
师:小朋友,“团团围住”这个词懂了吗?
生:懂了。
师:它们是怎么上来的?
生:“一拥而上”。
师:请你们再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杂草厉害不?(众生答:厉害)凶不?(众生答:凶)他们简直是太凶了,这就叫“气势汹汹”。(生读词语“气势汹汹”)杂草讲理不?(众生答:不讲理)简直是蛮不讲理!(生读词语“气势汹汹”)杂草听不听小稻秧解释?(众生答:不听)不听人家分辨和解释就抢营养,这就叫“不由分说”。(生读词语“不由分说”)
师:好,表演到此结束。我们要感谢这群“杂草”,它们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教学中,于老师童心未泯,和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在惟妙惟肖、趣味灵动的表演中,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了多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出角色的个性特点。
四、幽默对话,悟出情趣
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可以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于老师就是一位幽默感极强并善于利用幽默进行师生沟通和课堂调控的高手。
师:“有气无力”这个词是写谁的?请你站起来。(一男生起立)这个词你懂了吗?(生点头)懂了的话,请你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下。(生读)
师:停,你刚才还是读得有点力气,杂草是完全有气无力的。同学们注意了,刚才这化学除草剂可能喷洒得太少,杂草的抗毒能力太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用喷雾器再给你喷一点,“滋、滋、滋——”。(教师向该生做喷洒的动作,生笑)请你再读一遍这句话。(生再读,较好地把“有氣无力”的样子读了出来)
师:他读得好不好?(众生:好!)请坐。听他读,真是一点气力都没有了,马上就“完了”,这就叫——(生齐答)有气无力。
面对学生感悟不深、读书不到位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办?是批评训斥、令其坐下、请别的学生代读,还是想其他办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气无力”这个词,于老师把自己假设为喷雾器,幽默地朝这个学生做了几个喷洒的动作。这位学生再次朗读时,就耷拉着脑袋,真的把那种有气无力的感觉给呈现出来了。幽默固然跟一位老师的生活态度和知识储备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心。
1999年,于老师根据自己近四十年的小语教学经验,提出了“五重”教学观,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和重习惯。他把“重情趣”摆在首要位置,认为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情有趣。他说,“情”是指情感,即要对自己的学生和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是指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于老师指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语文课理应多些情趣。为此,他凭借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任教学科的热爱,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情趣交融,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