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研究
——以近三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为例

2020-08-17杨蕊菡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报道

□ 杨蕊菡

新闻经历了从文字新闻到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网络新闻的发展演变。如今,VR新闻、AR新闻、360°全景新闻等沉浸式新闻报道逐渐走上了新闻生产的舞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生产在内容主题、制作过程、技术呈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个全新的“沉浸新闻时代”已然到来。被称为“VR教母”的Nonny dela Pena将“沉浸式新闻”定义为一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新闻故事中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况进行体验的新闻制作方式”①。

美国网络新闻奖自2017年起开设沉浸式报道卓越表现奖,旨在表彰使用VR、AR、360°全景视频或其他新兴技术进行沉浸式报道的优秀新闻。近年来,沉浸式新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新闻生产的热潮,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兴媒介技术,使之成为有益的新闻工具,是当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以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监禁之后》《也门的恐怖天空》《纪念爱默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例,通过厘清其新闻报道呈现的方式,分析其优势特征,探究未来沉浸式新闻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回顾

(一)报道手段

传统新闻报道的报道手段多集中于文字、图片、2D视频。随着数据新闻的兴起,可视化数据呈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但无论是传统新闻报道还是可视化数据报道,都并非沉浸式报道手段。目前,VR视频、360度全景视频是沉浸新闻技术中最常见的形态。

结合表1,可以发现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虽然是以其沉浸式叙事获奖,但其报道形式不完全局限于沉浸式技术。这些电影以VR电影、纪录片或者全景式图片、视频来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而其中运用到的非沉浸式报道手段则为受众增加了补充信息,丰富了新闻背景。这样的报道形式更像是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的多媒体报道。

表1 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报道形式

(二)呈现内容

这三件获奖作品都运用了沉浸式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报道内容,这些视频皆以“第一人称”视角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新闻现场。即使它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但观众感知新闻的角度仍有不同。2017年的《监禁之后》通过全景图像还原了被单独监禁的犯人肯尼·摩尔的生活,受众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2018年的《也门的恐怖天空》使受众跟随战争亲历者Akram Wedad和Abu Bakr的目光去感受战争空袭对也门的摧毁,受众所能感知的角度与三位亲历者的故事息息相关;2019年的《纪念爱默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则没有其他人物出现,受众完全可以自主移动全景图片、视频,但其内容也限定在与爱默特有关的历史与记忆中。

声音塑造在沉浸式报道中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三件获奖作品都在沉浸式视频中运用了独白或旁白的形式,既传达了新闻信息,也增强了视频的沉浸式体验。除了人物声音,音乐、环境声音的使用也起到了加强沉浸式体验的作用。《监禁之后》使用了极具幽闭感的音乐,把单人监狱的压抑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也门的恐怖天空》开头的空袭声让受众感到震撼,体现了空袭给也门带来的恐惧。见表2。

表2 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呈现内容

(三)交互体验

相比于报道方式与呈现内容的多元化,这三件作品在交互体验上显得较为单一,其中创新性最明显的是2019年的获奖作品《纪念爱默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该作品将实地报道与档案研究相结合,并将360度视频与1955年案例的图像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篇交互型文章。其精妙之处在于,VR视频和文章的用户体验是互补的,其主题具有连续性。用户在观看视频时,视频旁白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要揭示的问题;而在阅读文章时,用户也可以通过360度全景剧照和档案照片在文章页面上的淡入淡出,体会到沉浸式视频的精髓。

总体而言,三件获奖作品在沉浸式交互体验打造中仅仅局限于可以360度移动或缩放场景,切换角度观看视频或图片。但事实上,沉浸式新闻带来的交互体验并不止于此,例如新华社作品《云南鲁甸地震三周年》使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发布实时评论,场景内还有隐藏的文字、数据信息供用户自主探索。相比之下,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在交互体验上仍有可拓展之处。

二、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呈现特征

(一)受众主动型新闻生产

传统的新闻生产中,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选择新闻、如何看新闻都由新闻生产者一手把关。沉浸式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受众被动型的新闻生产模式。沉浸式新闻赋予了受众自主权,即受众可以参与一定程度的新闻生产,新闻制作者提供了基础的媒介信息,但用户可以通过自主化的阅读来选择如何看新闻,看多少新闻。正如前文所述,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使受众可以自主移动场景、缩放场景,依靠这种用户参与,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传统新闻并不具备此种受众主动型的新闻生产,内容的完全限定局限了用户的媒介交互。

其次,沉浸式作品给用户带来了自主探索式的体验,在感官上带来了更多的自主权,削弱了媒介对用户新闻体验的引导力,反而更像是受众与媒介的交互合作,最终协同完成有效的沉浸式新闻对话。

(二)立体复合型信息表达

结合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报道手段与呈现内容,不难发现其信息传达并非仅仅依赖新兴技术,只聚焦于沉浸式报道方式,而是将沉浸式技术和非沉浸式技术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立体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唯有文字、图片式的传统报道为沉浸式报道打好了背景铺垫,受众才能更好地感受沉浸式报道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一件沉浸式作品才算是真正立起来了。

而传统新闻报道的局限性之一即是受篇幅与表达限制,难以带来复合式的信息表达,难以向受众呈现多种新闻场景和内容。《监禁之后》《也门的恐怖天空》《纪念爱默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三件作品都不是单一场景化叙事,而是都利用了沉浸式技术多维度还原数个被报道场景,抑或通过不同视角展现新闻现场,增强了受众的“声临其境”之感,打造了一种全方位、复合式的场景对话。

(三)“共情视角”型交互体验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制作的沉浸式新闻离不开新闻与受众主观的相互沉浸。2017—2019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皆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共情体验”。它们不仅使用户自主参与场景交互,从画面上塑造了临场感,更试图在声音层次引起共鸣。这种浸没感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更有利于拓宽沉浸式新闻的深度与影响力。

三、沉浸式新闻的呈现策略思考

(一)受众本位与主动交互

“沉浸新闻”是基于沉浸传播的一种新闻模式。所谓“沉浸传播 (Immersive Communicatio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②。因此,在当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受众的主人翁地位越来越显著,沉浸式新闻报道更应遵循“受众本位”思想。

而在沉浸式报道中,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与交互创新是息息相关的。沉浸式新闻除了能让受众以第一人称参与场景生产新闻,还可以深层次地拓展交互广度与深度,利用创新化手段让受众的交互不再仅仅局限于场景切换,而是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实际的内容创作体验。此外,增强受众的主动交互必须开拓多元化的交互方式,例如增加沉浸式的新闻内容探寻互动,实时性的评论、点赞也都是增强用户黏性的有效形式。

(二)协同报道与多元化沉浸方式

互联网时代,沉浸式新闻的信息表达方式固然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并非完全抛弃了传统报道思维,而应该是在面对一个新闻选题时可以迅速规划、选择多媒体手段报道方式,利用沉浸式技术和非沉浸式技术协同完成新闻报道,如此更有利于深入、全面地呈现新闻。

而在沉浸式方面,目前大多数的沉浸式新闻带给受众的沉浸体验都局限于视觉沉浸与听觉沉浸两方面。所谓沉浸性,是指能让使用者产生自己似乎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之中,并可以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各种事件的逼真感觉③。而这种浸没感应是全方位的,除视觉、听觉外还应包括触觉、嗅觉等。由于技术的局限,多元化的感官沉浸体验目前尚未实现,但随着“沉浸新闻时代”的发展,调动多感官的沉浸式新闻体验将成为技术革新与新闻创新的发展方向。

(三)重构新闻真实与解构新闻真实

一方面,沉浸式新闻运用新兴技术,还原了一个相对于传统报道更加真实、生动的新闻场景。从这个角度而言,沉浸式新闻带给了受众全面的信息、丰富的视角和选择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构建了一种新闻真实。

另一方面,这种基于第一人称的报道样式使得受众获取信息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选择自主性强化了受众对新闻场景的“代入”体验,更容易实现受众与传者乃至新闻当事人之间的“共情与共振”④。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感性体验极易占据主动地位,干扰新闻呈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但以沉浸互动为灵魂的沉浸式新闻无法忽视受众体验。然而,一味激发感性冲动的报道呈现方式必将酿成新闻伦理问题,冲淡受众的信赖度。因此,如何平衡新闻真实与沉浸式效果,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将是未来沉浸式新闻生产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四、结语

对沉浸式新闻呈现方式的研究亦是对沉浸式新闻报道未来发展的一个窥望。技术升级给新闻生产带来革新,但也为沉浸式新闻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思考命题。如何凸显受众在沉浸式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主动地位,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术加深沉浸式交互的广度与深度,如何避免沉浸式体验中的极端感性,都是沉浸式新闻创新必须攻克的难关。毫无疑问,对正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全媒体报道的新闻界而言,“沉浸新闻时代”的来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注释:

①Immersive Journalism: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he First-Person Experience of News[J].Nonny dela Pea,Peggy Weil,Joan Llobera,Bernhard Spanlang,Doron Friedman,Maria V Sanchez-Vives,Mel Slater.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2010(4):291-301.

②李沁.沉浸新闻模式: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7):141-147.

③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6):21-24.

④喻国明,谌椿,王佳宁.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5-21+2.

猜你喜欢

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获奖作品选登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