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城区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边界探析
——以武汉市江汉区3 所中小学为例

2020-08-17何三青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教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园内教学楼柔性

何三青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教师

李思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本科在读

刘燕宁(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系研究生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密度城区中小学校园开始面临人员密度增加的问题,加之一些老城区的规划改善滞后,校园高密度情况愈发严重。国外在校园规划、建筑及景观方面有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早在20 世纪中叶,美国建筑师理查德道贝尔就在《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一书中对校园规划进行系统研究,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统一并有效的评估模式[1]。丹麦建筑学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出,柔性边界是一种处于非完全私密与非完全公共之间的过渡空间[2]。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心理学边界效应,认为人在心理层面向往在边界处交流。然而,目前我国针对校园室外环境边界设计专题研究较匮乏,因此本文针对中小学校园边界进行探究。

封闭的边界会给人带来隔阂和景观上的联系不足,柔性边界设计可解决这些问题。柔性边界是一种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可以弱化隔阂、联系景观、加强内外空间的交流。本文就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的37 所中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开展实地调研,对其校园边界的特色与不足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中小学校园柔性边界设计的原则以及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柔性边界设计方法。

1 中小学校园边界实地调查

1.1 调研学校基本数据及介绍

江汉区位处武汉市中心城区,地段繁华、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是武汉市典型的高密度城区。本文对武汉市江汉区的37 所中小学及其分校进行校园边界调查分析,将其分为3 个等级:边界柔化最具特色且手法多样化的为“较好”,具有一定亮点但依旧存在普遍性问题的为“一般”,边界处理较为欠缺的为“较差”。综合评定后,8 所学校达到“较好”等级,23 所学校“一般”,其余6 所学校则被评为“较差”。

下面从3 个等级校园中各选一所较为典型的进行调研与分析,这3 所学校分别是大兴第一实验小学金色雅园校区、华苑小学及二十八中学,其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1.2 典型校园边界调研与分析

1.2.1 大兴第一实验小学金色雅园校区

大兴第一实验小学金色雅园校区位于江汉路新湾路,南侧学校主入口面向公交汽车的停靠站,且校园大门开启方向太过集中,入口设置过于邻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东侧紧邻轨道交通2 号线,西北两侧是居民楼。建筑体量为地上6 层、地下1 层。实验小学校园边界以沿街通透围栏上做绿化的方式来加强视线渗透性。校园内建筑边界打造方式主要如下:(1)教学楼入口处设置多层台阶做高差设计,使建筑立面成为富有层次感的复合空间;(2)开放教学楼底层空间,加强空间的渗透性,増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连续性体验;(3)开发地下空间,用来开辟停车场和师生活动用房等场地;(4)利用空中玻璃连廊链接教学楼,增加建筑间的过度,维护建筑之间的延续性与整体性(5)教学楼走廊利用低矮围栏加强室内外视线交流,又利用部分实墙进行遮挡形成遮蔽空间;(6)教学楼楼梯部分透明化处理,有利于实现公共空间的展示性、导向性和引入性。校园内景观环境边界通过巧妙利用体量轻盈、通透的彩色游廊,采用借景的手法将无障碍通道与绿地柔和过渡。

表1 重点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

1.2.2 华苑小学

校园北临常青三路,附近人口密集,居民小区多;校舍空间均不达标,功能区场地被占用,校内用地征地不够,很难得到政府批准;操场建设不达标;停车压力大,路边停车也有困难,地形规则呈四方形。校园边界沿街采用通透围栏搭配花坛与树木过度,增强视线渗透性,缓解校内外空间的隔离感。校园内建筑边界通过教学楼前厅面临中庭处挑出的外延平台形成阳角空间,供学生观赏庭内景观。校园内景观环境边界主要以(1)景观廊架,用木质廊架搭配座椅划分出的公共空间,同时配合攀藤植物,让空间更贴近自然;(2)教学楼绿化中庭,庭院被建筑师定义为“绿色课堂”,树阴是孩子学习、停留、休闲和游戏的空间。

1.2.3 二十八中学

校园位于江汉北路,西北两侧是居民楼,南侧的建设开工造成了一定的噪音污染。学校地形规则呈四方形,内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和200 m 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建筑体量为地上5 层。此校园的室外环境边界存在以下问题。(1)校园边界:校园边界靠居民区处为实心围墙式外围并种植大量绿色植物进行过渡,但植物搭配不合理;教学楼背面与校园外围空间消极。(2)校园内建筑边界:教学楼周围绿化花坛过渡较生硬,空间容纳性弱;建筑立面用墙与玻璃窗完全限定空间,隔绝了室内外交流;建筑立面悬挂绿色植物,但方式太过机械;建筑底层封闭与室外分界刻板,缺乏生气。(3)校园内景观环境边界:校内自然景观设施匮乏,缺少柔性过渡,室内外空间过渡急促,缺少弹性空间,校园整体缺少活力;校内树池与花坛布置较为孤立,且界限规整无法聚集人群,室外活动空间气氛低。

1.3 校园柔性边界现状调研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3 个等级的中小学的柔性边界,得出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校园边界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校园面向社区居民楼一侧常采用实心围墙,空间封闭,缺乏交流。在建筑边界方面,,普遍存在建筑立面缺少开口与装饰;建筑前空间过渡不自然及后空间使用率低;相互之间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感。在景观环境边界方面,主要问题是绿化方式匮乏以及室外家具不合理。

2 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柔性边界设计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家倡导素质教育,认为教育不再是权威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需要课堂课外的共同引导。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边界的柔化,可以消弭距离感,提升校园内的学术气氛,让学生在校园室内外环境里得到连续性教育体验,满足学生交流心理,使之获得更多真正的人性化交往空间,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

根据调研及参访得出的普遍性规律,总结了中小学校园柔化边界设计的4 项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保证中小学身心健康发育的前提。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又天性好奇好动,安全性成为设计中首要遵循原则。设计尤其需考虑校园边缘地带的消极空间,如校园与周边社区的边界区域、建筑楼背面的灰空间等的安全性。

2.2 渗透性原则

对于校园边界而言,利用边界加强渗透成是沟通校园空间与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加强边界渗透化不仅仅强调视线上的可视性,也是一种活动的双向交叉性,而且能增强视线通透性使校园安全性得到提高,也能使此空间的功能增加形成复合空间。

2.3 功能复合性原则

对于高密度中小学来说,复合功能使用是提高空间承载力的有效方法。现代校园中,学生行为活动需要多元的外部空间,柔性边界正好能划分出功能新区,这种功能新区不同于其他核心区域所具有的明确专一的功能属性,其身上带有周边环境的映象从而具有复杂多样的功能特点,成为空间层次中的活跃点,激发空间交往能力。

2.4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空间环境相比传统空间更具有科普教育意义。趣味化设计可提高边界区域的空间使用率与可参与性。边界属于不同功能分区信息转换的地带,互动能力强的边界空间能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连续性教育体验,促进推行素质教育。

3 结语

当代社会越来越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而柔性边界恰为人们带来了人性化的外部环境及人情味的和谐空间。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江汉区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边界的调查,提出了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柔性边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为中小学校园室外环境边界探索出一个柔化模式,缓解城市高密度环境下土地资源的不足,弥补人文关怀和互动性的缺乏,修正封闭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促进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猜你喜欢

校园内教学楼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基于昆明高校教学楼采光质量的窗墙比优化研究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墨尔本女子学院将拆除校园内所有垃圾桶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