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断性跪坐对拔罐印迹的影响

2020-08-17任天星梁红倩白康康叶少剑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4期
关键词:出血点脆性印迹

任天星,梁红倩,白康康,李 莲,田 烁,叶少剑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430056)

间断性跪坐法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人体皮肤毛细血管质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中皮肤的出血点数量[1]。由此可以推测拔罐时产生的印迹也与皮肤毛细血管破裂导致局部出血点形成有关。本文通过观察经过间断性跪坐4周后,在同样拔罐条件下其印迹是否会发生相应改变,以及探讨拔罐印迹与毛细血管脆性状况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校医学试验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招募江汉大学医学院2016级、2017级、2018级本科医学生38人,男18人,女20人,平均年龄(20.00±0.87)岁,性别不限,无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其他严重疾病),无遗传病史,且体质量、血压、拔罐处表面皮肤均无异常情况,其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惯基本一致。试验过程中,使学生试验前后的日常行为习惯保持一致。将38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9人。对照组男9人,女10人;平均年龄(19.00±0.82)岁。试验组男9人,女10人;平均年龄(20.00±0.91)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在前臂肘窝下4 cm处画一直径为5 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内有无出血点,如发现有出血点则用标记笔标记。将水银血压计袖带缚于该侧上臂,先测量血压,然后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15 min[1],然后解除压力。解除压力5 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新出血点并拍照。

(2)拔罐试验 在测量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所用手臂的对侧手臂处,选取直径为5 cm的塑料罐(保益牌真空拔罐器),通过抽气拔罐5~10 min(拔罐压力及时间依据个人情况而定,以出血点数量约与本人试验前测试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中出血点数量相似为原则,但两种测试必须保持一致的条件),取罐后5 min,计算罐内皮肤出血点并拍照。

2.2.3 管理情况 很多中职教师认为,授课内容比较重要,对学生违反课堂秩序的行为不加以制止,使其变本加厉;有些教师温和胆小,上课时不看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免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有些教师处理不当,会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还有些教师喜欢训斥、威胁甚至恐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和课堂问题行为。

这趟班列,一头是正致力成为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的重庆,一头是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已与全球600多个港口架起贸易通道的超级大港——宁波舟山港。

(3)缺血预适应 试验组采用间断性跪坐法,即跪坐5 min,起立或活动5 min,如此重复3次为完成1次缺血预适应。对照组以普通坐姿代替跪坐,具体方法同试验组。缺血预适应每日1次,共进行28 d。缺血预适应结束后再次进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和拔罐试验,并记录出血点数。

2 结果

2.1 间断性跪坐试验对拔罐印迹的影响 经过间断性跪坐4周后,试验组拔罐印迹出血点已明显减少,与0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第4周拔罐印迹出血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间断性跪坐4周后拔罐印迹出血点个数明显减少,可能是血管壁脆性有所改善。见表1。

表1 间断性跪坐实验对拔罐印迹中出血点数量的影响(个,x±SD)

2.2 试验组毛细血管脆性实验与拔罐印迹关系 经过间断性跪坐4周后,试验组在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点和拔罐时印迹出血点均有所减少,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种试验出血点在0周、4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的出血点数在跪坐前后变化相似。见表2。

研究认为,拔罐时产生的压力使机体局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拔罐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发生破裂,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出血点,其中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出,产生瘀血,从而出现自身溶血现象[2]。未秋平等[3]在罐印产生机制的探讨中分析罐印的产生与罐内负压、温度、留罐时间长短及浅表毛细血管的分布、血管通透性、血管脆性和血小板数量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喜新等[4]在研究时间和压力因素对拔罐罐印颜色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当拔罐参数达到10 min×-0.04 MPa的刺激强度以上,毛细血管就会破裂,皮肤出现印记,负压越大,破裂越重,相应出现的罐印颜色也越深。

表2 试验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与拔罐印迹关系(个,x±SD)

3 讨论

2.3.1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 面板数据有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3类,主要进行F检验与Hausman检验(一般是先F检验后Huasman检,从而确定面板数据模型[14]).先计算3种不同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S2,S3,然后作检验假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udent′s-t检验数据,统计比较各组试验出血点数量。

葛泉希等[5]对罐印与负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设定罐内初始负压值时,刺激量为-0.04~-0.05 MPa时刺激量适度,可产生罐印,且患者可耐受,为临床常用压力值。在上述刺激量范围内过低,则不产生罐印或罐印消退快,过高则罐印颜色显著加深,且存在吸拔力过强导致患者不耐受的问题。所用拔罐器具相同时,在一定负压范围内,抽吸次数越多、程度越大,则罐印颜色越深,消退时间越慢,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关于罐印与时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拔罐时间一般为10 min时罐印颜色最深[5],推断10 min可能为最佳刺激时间。此外,罐印与温度、受试者年龄、性别、体质、作用部位、拔罐部位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这里,通过校中企的建设,通过“产学结合,自主运营”的模式,在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中,实习学生有机会每天和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和外教进行交流,同时训练饭店服务的相关技能。这使他们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技能,熟悉服务流程,为进一步走向企业中的实习岗位打下基础。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学生就不会觉得业务陌生,因此工作起来更能得心应手,既达到了到实习企业锻炼提高的教学目标,也能满足、至少是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效益,以促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毛细血管脆性主要反映了毛细血管在抵抗外界压力增高时维持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与血小板有关。当血管弹性降低或脆性增高时,或血小板减少时,血管内压力增高就易导致出血点增加。毛细血管壁由一层内皮及其基膜构成,血管内皮细胞是管壁的主要结构,因此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能够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状况。间断性跪坐使机体的动静脉系统持续处于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中[6]。一次间断性跪坐后可产生即时性和延迟性两个阶段的保护作用,前者持续约3 h,后者在12 h后再出现并维持3 d[1]。

研究结果表明,间断性跪坐法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人体皮肤毛细血管质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中皮肤上的出血点数量。通过比较中医拔罐印迹出血点与西医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产生的出血点的试验数据,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罐印实质上反映了皮肤的毛细血管脆性。

猜你喜欢

出血点脆性印迹
国服的梅花印迹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分析
成长印迹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
Mutually Beneficial
基于脆性理论的地空导弹装备保障模式分析*
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