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和艺术融合教育研究
2020-08-17胡跃云
胡跃云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 广东广州 510440)
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构建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迫在眉睫。语文课堂需要创造出生动的教学局面才能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利用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戈登·德莱顿说:“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语文教学,需要把学生从繁琐刁钻、枯燥乏味、压抑沉闷、劳累痛苦中解救出来,需要教师把“欢声笑语”带进课堂,让学生品尝听说读写思的乐趣,品尝研究、探索、合作、交流、表演的快乐。而高中语文课堂沉闷,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明显处于被动状态,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全体高中学生提供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刻不容缓。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对整个行动起调节作用。语文教学要开设出生动的教学局面,离不开情感。一是从教育对象来看,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会思考有感情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本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二是从教学的载体——教材来看,文章“情”铸成。课本是生活的反映。三是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者倾注感情,学生方能动情于中,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较枯燥,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中,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将会充满活力和情趣的。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课前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调动语文学习热情;学习诗歌单元可举办诗歌朗诵会;学戏剧单元,可让学生编写、表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他们由衷地爱上语文课。让音乐的阳光洒进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琵琶行》不仅生动地抒发了作者贬官后抑郁忧愤之情,还生动地描写了音乐,是情与音乐结合的佳作。用“一切音乐皆情语”来评价这篇散文是极为精确的。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借鉴了观摩过的一堂优质课的做法: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走进文本的深处,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音乐能给学生营造出个人体验和情感环境,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音乐给我的这堂语文课引来了活水,注入了生机。音乐让每一个同学“入戏”,使我的教学上了较高的境界。
学习《离骚》时,对于屈原生活的几个重要场景,如楚庭辩张仪,泽畔对渔父,我找了几个同学自行编写台词对其进行表演再现。学生对此积极踊跃,表演得活灵活现,如戏剧《雷雨》,可以先请学生分角色表演周朴园、鲁侍萍,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表演再现的方式,学生对人物内心的感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课后有同学还表示,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生动的教学局面。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学习王维的《山居秋瞑》时: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是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加以融合。诗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妨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美丽的语文。
教学中适当采用艺术的语言,语文教学和艺术融合,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插上“艺术”翅膀,使语文课充满了色彩和情趣,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一节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都能从原本烦闷与枯燥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