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探析
2020-08-17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051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51)
余可斌 赵德春
颅内动脉瘤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患者常常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患者首次出血后病死率、致残率超过30%,而二次出血后病死率为70%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3]。早期确诊并积极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其预后。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无法清晰显示瘤体血栓形成状况,对继发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理改变显示不佳,操作有创性,且耗时长、费用昂贵,同时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栓子脱落等。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手段,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影像学特征,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且安全、无创,可快速清晰获得动脉影像,有潜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检查方法[4]。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256-S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参加此次研究,共78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发布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41~80岁,平均(56.13±5.46)岁;体重48~70 Kg,平均(55.86±5.23)Kg;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脑出血10例,短暂性意识障碍11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8例,突发头痛7例。
纳入标准:(1)临床上突然有裂开样剧烈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者;(2)自愿接受并配合完成256-SCTA和DSA检查者;(3)无CT检查禁忌症者;(4)两次检查间隔时间<48h;(5)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病例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者;(2)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3)对造影剂过敏者;(4)有精神疾病者;(5)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2 方法 256-SCTA检查:使用飞利浦256层Brilliance iCT,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V,自动管电流技术,用双管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国药准字H10970358,购自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做对比剂,对比剂注药速度4.5~5mL/s,剂量为35mL,利用时间-密度曲线法确定延时时间来进行扫描,扫描时间改为3~4s,感兴趣区域为大动脉起始段至颅顶,先做颅脑平扫,动脉期扫描后立即进行静脉扫描。
DSA检查:采用西门子Artis Zee800mAS机进行检查,经股动脉途径将导管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高压团注碘比醇(国药准字H42022603,法国加柏公司),速度为3~6mL/s,总流量4~8 mL/次。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了解肿瘤部位、大小、范围及血供情况。
图像处理: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双盲阅片,结论一致则采纳,不一致则协商统一后得出最终结论。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记录256-SCTA检查、DSA检查结果及手术确诊结果;②对比256-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③ROC曲线分析256-SCTA与DSA检测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使用Kappa值评估256-SCTA与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与临床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256-SCTA与DSA检测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临床手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 对于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有73例行动脉夹闭手术,检出动脉瘤65例,未检出8例。
2.2 256-SCTA与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比较 256-SCTA与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与临床手术诊断结果见表1。256-S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92%,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5.89%,Kappa值为0.800;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0.41%,Kappa值为0.578。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临床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DSA检查(P<0.05)。见表2。
2.3 256-SCTA与DSA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ROC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SCTA曲线下面积(AUC)为0.702,敏感性92.42%,特异性51.23%;DSA的AUC为0.612,敏感性72.25%,特异性53.43%。256-S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明显高于DSA预测(P<0.05)。见图1。
2.4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经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图2 DSA可准确定位动脉瘤,但无法清晰显示动脉瘤附壁血栓、钙化及与周围关系;图3 256-SCTA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见均匀高密度影;图4为MIP重建图,显示左侧颅内动脉瘤。见图2-4。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并称为人类死亡三大杀手,颅内动脉瘤作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一般病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有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如在早期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干预,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将大大降低[6-8]。DSA被誉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金标准”,诊断灵敏度、空间分辨率及图像清晰度均较高,在颅内动脉瘤检查过程中不仅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观察动脉瘤分布血管形态、大小及其与邻近血管间关系[9]。近年有研究发现DSA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技术为有创检查,患者有可能发生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如偏瘫、失语、视力障碍及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且耗时较长、价格高[10]。
表1 256-SCTA与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与临床手术诊断结果统计(n=73)
表2 256-SCTA与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比较(n=73,%)
图1 256-SCTA与DSA检查预测颅内动脉瘤的ROC曲线分析比较;图2 为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7段局限性囊袋状隆起;图3 为256-SCTA增强扫描轴位图像,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7段结节状明显强化影,密度与脑动脉相似;图4 为MIP重建图显示左侧颅内动脉瘤。
随着近年CT技术不断革新,CT血管造影技术因检查创伤小、操作简单、结果安全可靠等优势,被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从一定程度上弥补DSA技术不足之处[11]。256-SCTA作为CT血管造影技术之一,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检查中,其与常规CT技术相比,256-S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优势如下:256-SCTA技术能完成快速扫描,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头部扫描,且扫描视野相对较广,不仅能全面观察颅内血管状态,还可显示脑组织情况、脑内及颅内血管的微细结构,进而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具有强大的三维后处理工具,清晰呈现检查部位三维结构,立体显示病变所在的空间位置及大小,有利于颅内动脉瘤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观察,帮助了解颅内各支血管的走形及相互关系[12-13]。
本研究结果表明,256-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92%,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95.89%,Kappa值为0.800,该研究结果提示256-S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手术证实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256-SCTA检查随着扫描层数的快速增加,其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进而避免因脑血流循环时间短而产生的静脉息影干扰,使动脉期图像更纯粹。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256-SCTA可真实还原脑血管病变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显著降低误诊漏诊率[14-15]。另有研究表明,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16]。此外,本研究中ROC曲线分析显示,256-SCTA检查预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较高,这说明256-SCTA检查可敏感预测颅内动脉瘤。256-SCTA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再配合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准确清晰反映脑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这与武丽卿[17]研究类似,采用256-SCTA检查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25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