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2020-08-16杨文萍周淑芬袁春华
杨文萍 周淑芬 袁春华
摘 要: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8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及呼吸体征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PaO2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HR、RR、BP均低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当中,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及呼吸体征指标,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神经内科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563.8;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1-0180-03
神经内科疾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很多疾病都有引发呼吸衰竭的可能性,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如果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呼吸,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患者在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时候,血氧含量大大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体内处于缺氧状态,呼吸肌相对疲劳。在这种情况的治疗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及时恢复通气,缓解缺氧状态,提升机体合成氧的能力,促使呼吸肌疲劳得到缓解,进而实现症状改善[2]。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8例,研究了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28~71岁,平均年龄为(48.6±3.6)岁;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时间为3h~10d,平均时间(2.4±0.6)d;患者原发神经内科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6例,重症肌无力5例,混合性痴呆5例,进行性脊柱萎缩5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4例,低钾性瘫痪4例,自缢后缺氧3例,多发性硬化3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③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其它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有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发病后,立即采取常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积极抗感染治疗,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改善微循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同时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意识清醒的患者,直接行气管切开手术,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意识障碍的患者,先行機械通气1d,脱机后如果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好转,立即采取气管切开手术,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模式,并合理设定呼吸及参数。采用SMV+PEEP模式为主,吸氧浓度设定为30%~40%、呼吸时间设定为25%、停气时间设定为10%,同时设定PaO2在10kPa以上、PaCO2在5.3kPa以下、SpO2在90%以上、呼吸频率在16~24次/min、吸入潮气量在500~600mL。治疗期间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指标情况严密监测,并根据具体的指标变化,相应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生命体征基本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将呼吸频率、吸氧浓度适当降低,将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改为持续正压呼吸模式,最后当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可尝试脱机。如果脱机后4h内,患者仍保持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稳定,说明撤机成功。
1.4 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及呼吸体征指标。血气指标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体征指标包括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BP)。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n(%)]的形式代表,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患者PaO2(95.98±3.83)mmHg高于治疗前的(57.92±3.65)mmHg,PaCO2(38.16±7.71)mmHg低于治疗前的(73.94±8.32)mmHg,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呼吸体征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患者HR(87.41±2.16)次/min、RR(18.57±3.29)次/min、BP(130.58±4.33/74.49±3.15)mmHg,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35.24±4.47)次/min、(37.22±5.24)次/min、(146.28±5.48/85.47±4.46)mmHg,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通常会对患者的运动神经、脊髓、脑干等部位造成损伤,抑制呼吸肌的作用,无法接受充足神经冲动,进而容易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症状。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肌细胞膜电位异常、肌肉自身累积病变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或是神经冲动无法顺利向呼吸效应肌肉传导,进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4]。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主要采取常规综合治疗联合呼吸及治疗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改善氧合及通气状况,满足身体各组织对氧的需求,保证机体生理功能正常。在使用呼吸机治疗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治疗指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血气指标异常或呼吸状态异常的情况,是否发生了进行性加重的呼吸障碍症状,是否频繁发生呼吸暂停伴有心律失常的症状,以及是否出现了呼吸及心脏骤停的情况。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要对各项指标严密观测,密切观察患者口唇和四肢末端变化,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并评估患者通气适宜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PaO2、PaCO2、HR、RR、BP等相关指标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各项血气指标及呼吸体征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此类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能帮患者快速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减轻患者呼吸做功,缓解肾上腺素释放,降低心力衰竭症状,优化心功能等[5]。需要注意的是,在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要同时注重对原发病的治疗和对呼吸衰竭的纠正,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实现尽早脱机。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当中,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及呼吸体征指标,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何萍,倪健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12):1062-1065.
[2]欧燕.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8,23(12):162-165.
[3]范书杰.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8,15(8):119-120.
[4]何文龙.研究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1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2):219-220.
[5]李志芸.研究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5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体会[J].医学信息,2016,29(4):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