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研究

2020-08-16王荣环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干扰素应用价值

王荣环

【摘 要】目的:研究干扰素IFN于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2月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联系患者入院编号情况分组,分为甲组入院编号单数、27例,乙组入院编号双数、27例。甲组采取长效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乙组采取普通干扰素IFNα治疗,比较甲组乙组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甲组的病毒学应答率SVR、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均显著低于乙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应用PEGIFNα-2a的效果较佳,可降低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值得临床方面加以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性肝炎;治疗;应用价值

病毒性肝炎,为较多肝炎病毒所致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按照病原学分型可分成甲、乙、丙、丁、戊几種肝炎病毒,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其他均为RNA病毒。临床常见恶心、上腹不适、肝区痛及乏力等表现[1]。本文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主要研究分别采用PEGIFNα-2a治疗、普通IFNα治疗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其入院编号分组分为了甲组和乙组,各27例。甲组男性女性数量各15例、12例;年龄介于20~68岁,平均年龄(44.7±4.5)岁;病程介于2~9年,平均病程(5.5±2.4)年。乙组男性女性数量各16例、11例;年龄介于20~69岁,平均年龄(44.5±4.3)岁;病程介于2~8年,平均病程(5.1±2.2)年。以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临床资料处理、分析,经研究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签订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白细胞<2×109/L;免疫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乙组通过普通IFNα皮下注射治疗,每次4.5MU、每周3次,治疗时间为12个月。

1.2 甲组通过PEGIFNα-2a皮下注射治疗,每次180ug、每周1次,治疗时间和乙组相同。

1.3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甲组乙组病毒性肝炎病例临床数据信息分析,正态分布计数资料率(%)表示、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对比以X?检验;组间统计的结果为:P<0.05,表示统计学的意义存在。

2 结果

甲组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分别为:22.22%(6/27)、44.44%(12/27),乙组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分别为3.70:%(1/27)、14.81%(4/27),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X?=4.1033、X?=5.6842。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为临床上常见疾病,这一疾病存在传播性强的特点,发病后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症状以乏力、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等为主[2]。病毒性肝炎主要可分成甲乙丙丁戊几种,临床方面多通过干扰素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为广谱抗病毒剂,主要为经细胞表面受体使得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对肝炎病毒复制,不能直接将病毒杀死/抑制[3]。与此同时,采用干扰素能加强自然杀伤细胞活力、巨噬细胞活力、T淋巴细胞活力等,逐渐提高患者机体抗病毒能力。采用普通干扰素血浆半衰期在4至8h左右,用药1d血中无法检测到干扰素的浓度,一般为每周3次,然而治疗的过程中无法达到生物效应浓度标准,并且容易引发血药浓度大幅度波动,而这也是形成血药浓度峰值的原因,这时易致使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4]。针对于此,本次研究采用了PEGIFNα-2a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将干扰素经聚乙二醇修饰,以此延长血浆半衰期,然后将大分子量分支状聚乙二醇多聚物40kD、α-2a干扰素结合起来制成PEGIFNα-2a,给药后血药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每周用药1次即可,所以被叫作长效干扰素,临床效果显著、确切。PEGIFNα-2a经非特异性蛋白酶,于肝脏、血液、其他器官中代谢,而代谢产物可经过肾脏以尿液方式排出体外。需要注意的是,普通IFNα通过肾脏代谢、PEGIFNα-2a分子量较大、存在分支结构,故而肾脏清除减少有助于延长在肝脏中聚集,抗病毒效果较佳,清除相半衰期约为3d,血药浓度稳定[5]。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乙组在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方面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说明,PEGIFNα-2a应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在降低病毒学应答率、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方面的优势突出,可确保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而言之,采取PEGIFNα-2a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PEGIFNα-2a半衰期长,能在体液、肝脏中分布,而且病毒清除效果较好,因此能够降低病毒学应答率及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转阴率,具有临床方面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王永力,吴文煜,尤洁,etal.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过程中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的表达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27-32.

马亚丽.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3):31-33.

侯云德,张国成.重视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创新研究和儿科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8):1361-1365.

刘楷,沈妍希,凌宁,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5):365-370.

韩文秀,荀运浩,过建春,etal.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阴虚体质及Atg5基因多态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应答的关联[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11):1320-1325.

猜你喜欢

病毒性肝炎干扰素应用价值
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病毒性肝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