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对重点人群实施健康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

2020-08-16许传德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效果分析

许传德

【摘 要】目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对重点人群实施健康行为干预效果分析。方法:抽取2018年到2019年间在社区治疗,并接受指导管理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100例为具体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开展健康行为指导,对教育指导前后患者DBP、SBP、FPG的指标变化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本次进行健康行为针对性教育后的患者临床指标均优于教育前,治疗前DBP、SBP、FPG指标具体数值分别为(105±14)mmhg、(176±14)mmhg、(10.67±2.41)mmol/L;治疗后各项指标值为(85±10)mmhg、(104±9)mmhg、(5.19±1.75)mmol/L,治疗前后存在差异性(p<0.05)。讨论: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制定合理膳食、低盐限糖、规律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医学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病防控工作;重点人群;健康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非特指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起病原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它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需尽早进行预防治疗,若防治不及,将会造成社会、家庭经济、机体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连贯的影响。据有关研究显示,此疾病的发生率正在不断升高,不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其它因素影响对健康的忽视是造成慢性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1]。本文抽选出100例慢性病重点患者,通过对其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分析研究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借鉴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治疗时间选定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研究对象为本社区随访管理的100例慢性病患者,疾病种类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等,本次随机抽取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患者人数为6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38例,最高年龄为75岁,最低年龄为45岁,中位年龄为(56.78±2.46)岁。本次研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可继续进行。所有患者均由上级医院确诊,符合慢性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神经障碍患者,以免影响研究结果。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逐一实施健康行为干预,具体过程如下。(1)开展群体教育:组建健康教育促进服务团队,定期为患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做到讲前预习,讲后提升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提高讲座宣传质量,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讲座形式可通过播放视频、讲解课件结合应用,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方式,另外还可通过发放明白纸、印刷健康知识手册等形式加深对疾病的印象。建立疾病咨询台,让患者在出现疾病方面问题时随时得到解答,同时也要求团队工作人员拥有过硬专业知识,随时作出相应健康教育指导。健康宣传促进活动日时,教育服务团队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居民问诊,并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疾病的预防,在公告栏中展示各大主要慢性病的详细、全面知识介绍。 (2)个性化指导:对患者的具体疾病状态实施有针对性指导,例如电话随访、面对面入户随访、问卷调查等询问病情恢复状况,并提出措施,例如叮囑患者按时休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愉悦心境,控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切记戒烟草、酒精,药物需按时服用,定期来医院检查等。

1.3 评价指标

本文主要是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行为干预后是否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观察指标为DBP、SBP、FPG值的波动情况,详细记录差值变化,并对比其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资料统计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各组的计量资料和相关医学指标采用T检验,利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对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采用P值进行测量,当P<0.05时,说明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干预实施前与实施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波动,且实施后优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健康行为干预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社会医学教育活动,开展实施后可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预防医学行为干预的核心是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改善患者的不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促使疾病的康复[2]。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生活规律发生紊乱,同时饮食习性也随之改变,致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的健康行为干预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健康教育指导团队对患者进行自身疾病的了解,另外在个性化指导中,可督促患者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及作息规律,提高了疾病的康复效率[3]。为这一结论提供理论证实,本文对1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健康行为干预,采用DBP、SBP、FPG作为观察指标,观察研究结果得知,实施干预后的慢病患者康复效果良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有效的控制疾病的恶化,加速病情的好转,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王爱芬, 王公明. 中医护理干预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 2019, 26(12):1516-1519.

刘砚梅. 健康管理干预在预防社区老年慢性病中的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11):115-115.

肖喜娥, 蒋宝泉, 钟丕洪, et al.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教师人群常见慢性病动态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4).

猜你喜欢

效果分析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