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8-16张慧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现状对策

张慧

摘 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竹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深入了解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困难,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此背景下,竹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未来竹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与职能作用、落实乡镇文化站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竹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竹山县现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宣传文化中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艺创作组、文化体育中心、业余体校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单位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竹山县历史博物馆、秦巴民俗博物馆、十星级文化陈列馆、绿松石博物馆、秦巴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建成,并坚持免费开放。全县全民健身路径、健身广场全覆盖,县、乡、村、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完善。

(二)公共文体设施实现免费开放

竹山县从2011年起,所有文体场馆全部实施免费对外开放。县图书馆不断提高阅读服务水平,实行了“一卡通”借阅模式,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了全市首家、全省第二家县级“数字化移动图书馆”;全县7家博物馆、纪念馆全年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群众40万人次;县文化馆常年坚持开办舞蹈、器乐、书法、美术培训班和群众文化骨干文艺技能免费培训班;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内部功能不断完善,服务形式和内容进一步丰富。

(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政府组织、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运作机制。长年坚持开展的民间文艺大拜年、元宵晚会、少儿才艺大赛、健身舞大赛、社区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县文化活动的全面繁荣。几年来,广场健身队伍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壮大到上万人,由此带动了机关、社區、街道、学校乃至家庭文化的广泛开展。

(四)文化艺术创作不断繁荣

大力开展文艺创作,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脱颖而出。推出了竹山高腔小戏《露肚脐的新媳妇》,竹山民俗史诗歌舞剧《天风竹影》,群众广场舞《竹山竹韵》等60余部精品力作;推出了现代皮影戏《乡村“星”事》和手工制作版《余曼白剪纸作品集》;编辑出版了《女娲文化研究》、《上庸民俗记忆》、《堵河百年影像》、《古国星村》等系列丛书;2013年,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途径,推出“流动道德讲堂”,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竹山县独有的文艺品牌。

(五)文化下乡活动成效显著

坚持重心下移,长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深入乡镇策划、指导开展群众广场舞、民间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文体活动;对全县农家书屋设施建设及图书进行督查和清理,及时新补充更新图书;县图书馆新增上架图书8000余册;在广大农村培养了文艺表演、书画、摄影、剪纸、奇石、根雕、古玩收藏等各类文化中心户上千余户,扶持成立了秧歌、皮影、龙灯、彩船、锣鼓等各具特色的农民文艺队,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开展

成功申报施洋烈士故居为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家花屋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我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填补了竹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省级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2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填报。

二、竹山县公共文化服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基层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县、乡政府对公共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缺乏文化骨干人才

文化人才队伍有待补充,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文化人才相对缺乏;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文化专干多被乡镇挪作他用;现有的专业技术职称行业认定门槛过高,很多爱好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才难以进来;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后继乏人,部分民间传统技艺难以有效传承。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职能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应抓紧建立完善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流通的准入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制定公共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三是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以村为单位,逐步实现全覆盖的共享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

(二)全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开展文化工作的基础,文化产品的重要载本,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阵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和参与文化活动;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常年组织专业老师深入乡村指导开展文化活动;切实落实乡镇村专兼职管理、维护人员,并由县财政给予-定的经济补贴。

(三)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键要靠一 -批高素质的分及以上人才。要加大全县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特殊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文化专业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 焦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J].求是,2015.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