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发展

2020-08-16陈一红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史志修志志书

陈一红

摘 要:地方志书和档案的统一性表现在时空的同一性、内容的相关性、资料的真实性和服务社会的一致性等方面。档案是编修史志的基础、是史志成果最可靠的凭证,而且档案内容和管理水平决定修志质量。史志编修丰富、充实了档案资料,促进档案工作发展,主要表现在它弥补了档案收集的欠缺,是对档案的提炼和浓缩,此外,史志编修还促进了档案的编研工作。档案资料与史志编修紧密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研究与探讨史志与档案的关系,对提高两者工作水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史志;档案;关系;相互促进

引 言

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范围, 记载一个地方古往今来的历史,内容丰富,是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资料总编,被视之为“一方之全史”。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资料的有无、多少、是非、正误、真伪、曲直, 是关系到志书本身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也是体现地方志资料性特点的基础。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是社会活动的真实或曲折的反映, 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档案资料不仅来源广泛, 而且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各领域。由此可见, 档案作为原始资料, 它与地方史志编修有着天然的联系, 档案资料是地方志编修的重要资料来源, 是决定志书质量的重要因素。地方史志的编篆对档案工作质量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1]。

一、地方志书和档案的统一性

(一)时空的同一性。无论地方志书还是档案, 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历史。地方志除观点正确,体例得当,结构合理外,重要的是史料翔实、真实,志书的生命在于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档案是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和真凭实据,是真迹,不许任何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和需要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两者是相同的。比如《钦州史志》(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大事记、自然环境志、民族人口志、农业志、林业志、水利志、工业志、交通志、财政志及解放后重大政事志等50个部分,大事记的时间从秦汉始至公元1992年的记事。而在钦州档案馆(局)档案资料所记载与反映的同一时间、相应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因此,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志书和档案所反映的对象是相同的。

(二)内容的相关性。地方志详细记述某一地区的疆域、地形、地质、物产、风俗、民情、人物、古迹、名胜等, 并依时代先后及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叙述当地重要事物的发展情况, 凡是一个地方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风俗、灾异等等,都基本包罗在内。而从档案归档内容、范围看,一般都是与当地有关联的材料,也就是各级档案部门所管理的档案,系统地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研究、工业、农业等情况。例如《民国钦县县志》(2014年5月凤凰出版社出版),书中内容与档案史料反映的都一致,由此可见, 档案和志书所记载与反映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关连的。

(三)资料的真实性。志书的撰写, 要求原原本本地记述实地、实事、实物、实人, 真实反映客观事物, 因此, 所记述的人、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资料是真实可信的。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原始记录,不是事后为了某种需要或某种目的而编写的,不存在歪曲事实的现象,档案的这种原始记录性说明它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在资料的真实性上二者是一致的,志书与档案都比较真实地记录反映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这些,除以上所提到的地方史志外,《道光钦州志》以及《广西通志 附录》中的第32页《关于钦州铁路、港口建设的规划》等内容,都反映了地方史志与档案资料所具有的真实性。

(四)服务社会的一致性。人类之所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内容宏富、门类广博的档案,正是为了作为历史见证,让后人运用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凭证作用与服务社会便成为档案的两大基本功能。而地方志书更是为了从浩繁的档案文献中取其精华, 或总结经验, 纠偏扶正, 或拾遗补缺, 教化后人,同样“存史、资治、教化”也成为编史修志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说,无论档案资料还是地方志书,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都是它们的主要目标。例如,《钦州市教育志》(钦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2000年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书中内容由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等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科研、教育人物等十一章组成,编纂的目的,就是以推动钦州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目的,促进社会发展。

二、档案在史志编修中的地位作用

保存档案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以档案为基本资料编史修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档案是史志的根基,地方史志要成为承载地方历史真正的“地方百科全书”,就必须借助丰富多校的档案信息才能成为文化瑰宝。

(一)档案是编史修志的基础。任何研究都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地方志的资料性及志书与档案的密切联系都决定了地方史志的编修也同样离不开档案资料,否则史志的编纂就成了无源之水。利用档案资料编史修志也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看,档案与编史修志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历代的编史修志工作都是由掌握国家档案图籍的史官完成的,史官就是现代的档案人员,档案和地方志均由其掌管,正所谓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史官把档案作为编史修志的主要资料来源,孔子修《春秋》,司马迁写《史记》,班固著《汉书》,都充分利用了档案资料。隋唐以后,历代全国性的图经、史志的编纂无不取材于官方秘阁所藏的档案图书资料。尤其清代,利用档案编史修志更是蔚然成风。可以说没有档案资料,编史修志就无法进行,编史修志使静态的档案资料变为动态的信息,把档案潜在的使用价值变为了现实的使用价值。历史证明,档案是编史修志的基础[2]。现代人編史修志同样也离不开档案这个第一手资料,没有档案,或不利用档案,是不可能写出一部合格的志书。实践证明,档案资料是志稿的基础,志稿是资料的有机合成,而志书则是志稿即资料的精加工,离开了档案资料,志书就成了“无米之炊”。

(二)档案是史志成果最可靠的凭证。唐代史学家刘知己认为档案与修志是“相须而成”的关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是认为地方志“多是胥吏案牍”,这就是说编修史志必须利用档案才能完成,只有掌握丰富的史料,才能写出完备的历史。档案既然是修志的基础,反过来它也就成为各种志书的凭证,各地方的档案是地方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真实历史记录和凭证,它具有原始性、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可靠程度要大大超过任何其他资料,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可靠性,对有效达成编修史志质量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和影响。如撰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或钦州市的历史,只能依据浩繁的档案史料;例如《钦州史志》或其他的通志史书出版后,有些读者可能会对该志书提出种种疑问,这就需要利用各级档案部门现存的大量的各类档案作为解答的依据。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这些史料有资格作为历史的见证令后人信服,档案也就成为各种志书内容真伪的有效凭证。

(三)档案内容丰富并且管理水平高,能为修志提供便利条件。地方志史的内容涵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种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以及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部门,这就需要丰富的档案作为修志的基础。档案内容的丰富程度不仅决定志书的质量, 也影响修志的进程, 具备丰富的资料, 志书的编纂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遇到困难,需要史志人员付出更多的艰苦劳动,花费更多的时间搜集资料,影响修志的速度和质量。同样,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能为修志提供便利条件。如果档案管理规范,档案馆( 室)具有完备的检索工具,又有编研成果供修志人员利用,而且实行微机管理档案,那就更为便捷,可以加快修志的进程。但如果档案管理混乱,编目没有规则,查找某一资料恐怕就十分困难了。因此,档案内容越丰富,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为修志提供便利条件,缩短修志时间。

三、史志编修丰富充实档案资料,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史志编修是对史料的鉴别、分析和研究,是历史的浓缩,也可以说是对档案的浓缩。而修志又不仅限于档案的浓缩, 更是对档案资料的拓展和补充,对档案工作的则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史志编修弥补了档案收集的欠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地方志的资料虽大部分来源于各级档案部门,但成书后较档案资料更系统、更实用,所载资料内容远远超出了档案资料的范围。档案管理多是按照老模式开展,创新工作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归档范围等方面,如无特别重要的改动,基本每年都保持不变的内容,编史修志是对档案管理的全面检验,发现档案资料的欠缺或不足之处,档案部门通过调整和补充档案归档范围及内容,提高归档的连续性及内容的全面性,及时弥补空白,修正谬误等。此外,新编的志书还可以通过移交方式进入档案部门,大大充实馆藏内容,改善馆藏结构,扩大馆藏利用范围。如地方志中的人物资料、名胜古迹、民间艺术、传说轶事、碑刻资料、矿藏资源及分布等都是档案中没有的,根据《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等规定,也不在归档范围内,档案部门便可由此设置专门档案、特色档案等,进一步改变馆藏结构。由此可见,史志编修选材的广泛性,拓展了档案的范围,丰富充实了档案资料[3]。

(二)史志编修是对档案的提炼和浓缩,有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史志书籍的问世,不仅扩大了档案利用面,也大大增加了档案利用量[4],史志书籍的出版是档案直接利用的结果,对地方史志的利用实质上是对档案的间接利用。档案通过史志编纂转化为志书后,扩大了档案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史志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后,提高了档案利用的自由度、便利度和效率。比如《广西通志·民政志》出版以前,我们无法概括和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工作的历史,那是因为档案资料十分零散,要查阅费时费力,但志书出版后, 该志书详今略古、取舍严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全区民政工作历史的浓缩,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价值, 对档案工作间接进行了宣传,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再比如《钦州年鉴》《中共钦州市委执政纪事》等的编著出版,不仅反映了地方史志的水平,而且让利用者及社会对档案人员和档案工作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评价,使档案能更直接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5]。

(三)史志编修促进了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层次。档案部门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向他们提供馆藏档案资料原件进行利用,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案相对而言较低,严格地说只能算是原材料和半成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利用者需求。而将丰富的档案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深加工成为志书等[6],就直接向利用者提供高质量的完全产品,就会极大满足社会各界需要;档案管理员在协助做好史志编修史志工作之时,为了解决分散保存与专题利用的矛盾,各级档案部门开始按照一定专题,把重要的史料分门别类地编辑成册,并予以出版,方便了史志部门的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档案人员的编研水平,深化和拓展档案编工作促进编研工作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提升档案服务质量与层次。比如广西档案馆编辑出版的《广西通志采辑资料》等档案资料汇编,名人类档案编研成果《钦州名将》、名胜类档案《钦州旅游名录》等,为史志编修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的同时,无疑对提高档案部门人员的自身素质等有很大促进作用。

结 语

史志编纂的目的主要是为保存积累一方文献资料,档案作为史志编修的重要资料来源, 为编史修志提供了基本条件[7]。同时,史志编修既是对档案资料的拓展与丰富,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促进,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资料与史志编修有着紧密地联系,二者之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史志编修时,要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利用,这对提高地方志的质量和丰富充实档案资料,发挥档案在史志编修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充分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将不断推动编修志书与档案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金生.谈谈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J]广东档案,2011(3):16-17.

[2] 王秋艳.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探讨 [J]城建档案,2017(3):84-85.

[3] 肖志方.档案编研人员参与编史修志的思考和实践 [J]菏泽学院学报,2017(12):140-142.

[4] 黄刚.在地方志编修中完善档案编研成果 [J]兰台世界,2012(3):122-123.

[5] 张莉.史志质量与档案工作 [J] 山西档案, 2005(1):47-48

[6] 赵燕平. 编史修志与档案的关系 [J] 兰台内外, 2013(6):69-70

[7] 王桂芝. 淺谈史志编撰活动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J] 黑龙江史志, 2013(15):63-6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古钦州地方志文献整理与研究》(18BZS0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史志修志志书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