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0-08-16何磊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徒制三农人才培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胆创新与尝试,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弥补了传统学徒制的不足,将学徒制的内涵发扬光大。在学徒制试点工作上,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亟需解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有短板需要补足。

关键词:学徒制;三农;人才培养

1.现代学徒制教育概述

1.1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基本情况

现代学徒制也称为新型学徒制,是对传统“师傅带徒弟”授业模式的改良与创新,既保留了通俗意义上师徒关系的技能传授基本面,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理念,可以说是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同传统工匠培养的一次大胆碰撞。同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往往需要企业加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企业与院校的有机合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现代学徒制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创新技能人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与工作内涵。由此,打开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1.2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优势

1.2.1传承工匠技能,发扬工匠精神

传统学徒制教育出现早于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训练方法。在店铺、工场中、作坊中,由师傅长期带领学徒专门学习某一领域的技能,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亲自示范操作,徒弟通过耳濡目染、模仿学习。在不断地情景式的教育模式下,徒弟日积月累地增加技能储备,技艺也日臻成熟,最终习得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现代学徒制教育通过学校规范化地管理,摒除了传统师徒模式下的利益关系、金钱关系等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厘清了师徒间授业与学业的纯粹关系。师徒关系单纯化后,师徒间的活动被限制在了纯粹的“传道授业”范围内,是有利于工匠技能的传授与工匠精神的传承的。

1.2.2学习时间灵活,学历提升明显

目前现代学徒制班级主要招收社会在岗在职人员,入学学历条件要求是高中(中专)学历,对于年龄没有作限制。现代学徒制班的学员就读期间一方面要继续其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在工作与学习间势必产生冲突。为缓解这一矛盾问题,现代学徒制班级往往采取走读形式,每月集中若干天完成某一课程行课;对于某些课时较少的专题课程,则灵活采取网络授课方式。通过灵活安排、集中授课的方法,极大减少学员往返工作岗位和学校所造成的时间浪费。学员在校三年期间,完成规定的理论学习、实践环节,达到毕业条件后,将获得与统招生同等的学历证书,实现学历提升。

1.2.3促进业内交流,搭建合作纽带

现代学徒制班学员往往来自于同一行业、同一领域,本校以农业经济管理学徒制班为例,全部学员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包括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等,他们的业务相关性高、相互联系紧密,而且大部分学员来自于同一个地区,在入校前就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期间,学员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员间还可以在行业领域内实现业务的合作,到达相互促进的作用。

2.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校农业经济管理学徒制班为例,从2016年试点至今,我们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每年根据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地探索思考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精髓,同时也发现有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学员在校三年期间,和统招学生一样,要完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等理论、实践课程,全部课程修业合格、修满学分后,方能获得毕业资格。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与统招学生课程相似度较高,而学徒制学员的学情明显与统招学生存在较大差异。适合于统招学生的课程,并不一定适用于学徒制学员。比如《大学英语》这门公共必修课,对于统招学生英语考级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对于学徒制班的学员来讲,他们的年龄偏大、英语基础薄弱、无英语考级的需求,所以《大学英语》对于学徒制学员来讲,实用性是要打一定的折扣的;再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适用于年龄18-20岁的处于身心成长期的统招学生,对于年龄偏大的学徒制学员来讲,实用性确实不大。

2.2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出台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这部分学生与统招学生的主要区别在:年龄更大、走读、在岗、已成家、社会背景复杂等。以上情况使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特殊。目前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绝大部分不能适用于学徒制学员,在涉及到学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是采取“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办法,这容易产生一定的问题。比如,学徒制学员能不能享受学校奖学金、奖金学评比该如何进行等问题都没有制度性的安排。

2.3缺少师徒关系的动态管理机制

学徒制学员与师傅签订了“拜师协议”后,即视为师徒关系的确立。师傅对于学徒的指导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师徒关系的基础。学校为学员和师傅搭起联系后,往往缺少对于师徒间活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势必影响到学徒制模式的实施。

3.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1定期开展调研,指导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通过调研合作企业、学员本身,掌握现代行业动态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于某些实用性不强的公共课、专业课,要坚决进行调整,以实用性更强的实操课程代替实用性差的理论课程。切忌将统招生的课程实行“拿来主义”,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要因材施教,针对学徒制学员的切实需求进行授课。

3.2出台学徒制学员学生管理办法

學徒制学员背景复杂、情况特殊,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情况,加之学徒制学员可能成为今后重要的生源,针对这一群体的学生管理制度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如果没有制度性的安排,遇到这部分学生管理上的问题都采取“特事特办”的方法,将会给学生各部门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当务之急是完善管理制度,使这部分特殊群体“有法可依”

3.3完善师徒管理机制

学校通过建立一套师傅考核标准与学徒考核标准,对于师徒关系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及时掌握师傅指导徒弟的情况、徒弟学习技能的情况,针对没有完成指导任务的师傅要进行提示,针对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徒弟要进行警示。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反馈,学校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化管理,真正实现“师傅传艺、徒弟学艺”的效果。

作者简介:何磊(1988-);性别:男;籍贯(具体到市):四川成都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学徒制三农人才培养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