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专业衔接研究
2020-08-16王鑫
王鑫
摘 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衔接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回溯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历史,分析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从专业名称、专业设置内涵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专业衔接路径,破解专业选择盲目、课程体系滞后、“双师”教师缺乏的衔接困境,提出专业衔接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专业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当下中高职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诸多中高职院校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表明,中高职协调发展中最基础和关键的问题是专业衔接,做好专业衔接是当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
一、中高职专业衔接问题的提出
201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十个衔接”,分别涵盖了目标、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十个方面,而这些衔接的共同指向是专业衔接。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广泛使用的版本,直到2019年才新增了46个专业,累积专业数353个;而高职院校专业目录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版的基础上,已经历经四年的连续增补,专业目录中专业数达到744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的产业变革新形势,要求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专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
二、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溯源
早期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1963年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苏联痕迹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转变,在目前通用的“专业目录”之前,历经了众多版本的目录,如:1993年设置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1995年设置了《技工学校专业(工种)目录》,1998年设置了《职业高级中学专业目录》,2000年设置了《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目前通用的专业目录出台,增加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做出了指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早期粗放发展,没有明确专业目录,希冀摆脱学科模式专业设置的束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专业的名称相对混乱、专业内涵受限。直到上海率先尝试,颁布了《上海高等学校高职专业目录》,对专业名称、课程设置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到了2004年,国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实行)》,体现行业、产业分类,试图与本科专业衔接。2019年以后,中高职专业衔接愈加紧密,为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照。
三、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现状分析
1.专业名称的一致便于衔接的顺畅
通过当前中职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比,发现两个目录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同名专业。如中高职的农林牧渔类专业中,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特种动物养殖专业的名称完全一致;交通运输类专业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船舶检验、民航运输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其它诸如文化艺术、财经商贸、资源环境等专业类别中,专业名称保持一致的还有40余个专业,分别占据中等专业目录的11.6%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5.6%,专业名称的一致可以避免专业衔接中存在的衔接不畅问题。
2.专业范围的宽窄区分利于层次的提升
目前的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目前的中职专业目录中列举了353个专业,高职专业目录列举了744个专业,中职专业目录约为高职专业目录的47.4%。从名称上看,中职专业涵盖面更宽泛、覆盖更广,高职专业设置更精细、针对性强。从社会需求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是面临产业一线岗位,需求的是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面对的是一定的技术生产岗位,需要在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研发或综合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侧重于生产、服务和技术管理等一线的生产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侧重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技能型人才。不同层级的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为中职高职教育的分层区别培养和未来衔接提升奠定了基础。
3.专业设置的精细为深入学习提供了选择
分析中职专业目录,中职学校160多个专业可以对应一个高职专业,68个专业可以对应两个高职专业,37个专业可以对接三个高职专业,甚至可以对接四个、五个高职专业的中职专业也有20余个。这样的专业选择面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选择的便利,有助于中职生更有兴趣地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专业。如:机械加工技术、康复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漫游戏、电气技术应用等专业,中职学生的选择面广阔,可以更加精深地接受技能培养。
四、中高职专业衔接问题与破解
职业教育的专业选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许多学校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为家长作出解答和说明,甚至相当一部分学校设置了专业选择的过渡月,允许学生在开学的一个月内作出重新选择,实际效果大多是惘然如梦。现实环境下,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和阅历不能给其选择带了方向,家长的所谓尊重孩子意愿大多是一厢情愿,最终还是会去追逐所谓的热点专业,学校也是为了扩大规模,只要你想要,学校就去办。结果是,热门的专业车水马龙,冷门的专业凄凄切切,这样的选择为专业衔接带来了困扰。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专业选择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需要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尊重学生选择不代表就要忽略办学条件,强行放开热门专业规模。
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主权限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的自主权限决定了高职学校能够在大范围选取与行业、职业相关的课程、教材和资源,而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多为国家规划教材,虽然教材编写水平较高,但是教材的版本更新较慢,与日益发展变革的企业需求容易脱节,造成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滞后。中职教育的知识、实践、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步拉大,专业衔接的困难度提升。为了更好地展开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深入推进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对接,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和实践实训衔接上下功夫,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应积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大量吸纳企业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和教材编写,促进中职学校学生更快适应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也为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打下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既是对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的改革需求,也是未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道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职业教育师资队选材渠道的单一致使一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即使是企业实践,也更多是在形式上满足,内涵上不足。根据“方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将会更多地来自企业或者是从有企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中选取。不论何种层次的职业院校应该深入贯彻“方案”精神,将师资队伍建设看做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工作,真正投入资金、设备和尊重,去吸引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去培养属于职业院校“大国工匠”。唯有如此,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方能真正具备衔接条件,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专业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沈小碚. 职业教育导论. [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4.
[2] 梁丹. 我国中高职专业设置的有效衔接:从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实施的角度分析. [J]. 职教通讯,2014.
[3] 史继才, 唐军.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分析与对策:以航海类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J]. 中国成人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