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与引导的家庭美育
2020-08-16陈聪
陈聪
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指出:“每一种自然的过程都是一篇道德箴言。道德法则存在于大自然的核心之中,它向外辐射,照耀四周。它是一切物质、一切联系、一切过程的精髓部分。我们日常接触的事物,无不向我们默默地宣讲道义。”
为人父母的我们自孩子出生起即陪伴其左右,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引导其学习语言、进食、社交等行为。在这些自然而然的过程当中,家庭美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孩子幼年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与成人进行交流的阶段更是如此。
丰子恺先生曾有言:“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孩子原初的心性表达,往往蕴含着鲜活的视角与创想。在朝夕相处中,家长和孩子在与其他日常事务的接触中如何保持这种鲜活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事物的艺术认知,也是家庭美育的核心所在。
通过家庭美育的不断引导,也为孩子打开了认知世界的一扇大门。父母乐于通过绘画、雕塑、手工艺术等行为,与孩子共同收获成长的乐趣。但我们应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美育范本?作为专业艺术家庭出身的父母是如何引导孩子的?
“寸草春晖”家庭美育活动募集了13组父母均为美术专业的家庭,对2岁到7岁的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持续性主题引导,并在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拓展出回馈互动、主题创意、线上展览、线上课程等系列活动。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感知专业背景家庭的美育方式。
这些父母既是社会大众眼中的艺术从业者,也是孩子眼中亲密无间的爸妈。从“寸草春晖”活动的行进轨迹当中,我们可以觅得作为美术专业背景的家庭是如何通过日常事务中的浸润与引导,来教授孩子快速地捕捉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一群人、一个场景、一段节奏、一串数字,以艺术的线条、色彩、块面向外输出。除了对孩子思维与技能的引导外,最终“寸草春晖”美育活动也将会以展览形式,体现出整个环节的专业素质。让孩子认识到艺术的本质不仅是自己的思想表达,而更是从思考到表达,再从表达到展示的系列过程。
这项活动最终指向艺术工作者理应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即通过关注中国家庭,用专业的角度去记录美育过程并分享,进而用温暖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家庭进行美育。13组专业家庭构成了一份美育社会样本,“寸草春晖”通过记录这些家庭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共享开放的艺术课堂,最终将这些资源向外辐射输出。
生命美育是一种精神教育
目前,“寸草春晖”当代中国家庭美育已完成第1阶段——日常化创作。其中包括家人写生、自然写生、绘本分享与绘本创作,并将其作为公益活动向社会进行推广分享。在这一系列主题创作活动中,孩子们有的在大自然,有的在爸妈的工作室,有的在家里的客厅,有的则是和小伙伴玩耍过程中通过信手涂鸦来完成作品。
区别于专门课堂的形式化教学,这项活动无论从场所、时间上都体现出对孩子最大的耐心与包容。没有限定的上课时间,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题材与内容的约束,仅仅需要与不同的小主题产生联系。有的孩子甚至在刚烘焙完的蛋糕盘子中即刻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抑或徜徉在大自然的微风当中,伴着音乐,完成了一场与绘画的追逐,在看似稚嫩的笔法中表达了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赞叹。
其实这不仅仅是孩子,也是为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通过这种看似松散的活动,在专业父母进行随时随地陪伴与引导而产生的作品之中,我们捕捉到孩子无时不在的无意识化情感向艺术的介入方式。他们通过自由表达,使专业的父母们再次温习了所谓“生命美育是一种情趣高尚、情理合一的生命情感涵养和生命精神教育”。
反思当下,这看似平凡的表达却已被程式化的形式分割得支离破碎。为追求升学或儿童美术考级所推出的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把儿童美术看作产品而进行利益追逐。在这种畸形的氛围当中,孩子对美术的认识同样难免畸形。这将制约或者泯灭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统一规划为可以预见的作品完成样板。
“寸草春晖”家庭美育中即刻的体验与适度的表达,无疑激发了孩子对生命的好奇,这也是活动全体参与者的初衷,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而欣喜。在联觉与主题表达中,通过与绘画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们想象在听觉、视觉、触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孩子们在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以天真质朴的感受与直接的生命体验进行画面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孩子与作品对话的童言童语。这些都让成人意识到:一个散发光彩的孩子表达自我是如此的多样!
这种源自感受与生命本真的表达里,透露出更多看似未开蒙的直接。没有现成样本,没有刻板地描摹,直接地表达更具备艺术的张力。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寸草春晖”当代家庭美育将进入第2阶段。邀请嘉宾进行相关艺术内容的知识分享,以及借助13组家庭的不同艺术背景,开展互通式的家庭艺术主题课。未来还将继续拓展,除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汇报成果外,还要将这些资源作为一种家庭美育文化资源向社会辐射。
孩子們在活动中得到来自生活的小感受,是生活给予他们的眷顾和宠爱。作为家长,尤其是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家长,我们很愿意做孩子的陪伴者与领路人,陪他们经历独特且纷呈的一生。
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让他们学会在尊重他人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树立起自信,反过来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自己做的决定也比较容易坚持。如果说成人生活中的“屏障”更多来自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那么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我们更要通过家庭美育让他们树立起客观认知与自我感受,最终获得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