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8-16李天童张文斌张荣
李天童 张文斌 张荣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等发展对策,以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现状;问题;对策;甘肃张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25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张掖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相对丰富的种养业副产品资源,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和促进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着力点,科学规划布局,稳步推进龙头培育、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工作。聚焦关键环节,出台有力措施,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全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主导产业,建成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 发展现状
张掖市食用菌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发展,栽培区域逐年扩大,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栽培种类日益丰富,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探索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姬菇、香菇为主的民乐县六坝滩食用菌产业园;以海鲜菇、杏鲍菇为主的甘州区神沙窝滩食用菌产业园;以双孢菇、香菇为主的山丹县寒旱区食用菌产业园;以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为主的临泽县扎尔墩滩食用菌产业园;以沿祁连山浅山区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带为核心的“四园一带”产业发展格局。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1 066.67 hm2,建成食用菌工廠化基地16个,带动全市食用菌年生产能力达到7.4万t。
1.2 市场优势逐步凸显
充分发挥张掖市农产品向西开放的区位之利和向东南开放的季节之差,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西出东进计划,着力提升果蔬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能力,积极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市场直销档口、销售网点,张掖食用菌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拓宽。特别在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周边市场,以香菇、海鲜菇、杏鲍菇、双孢菇等为主的张掖食用菌产品,已占据一定的市场销售份额,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1.3 经营主体不断扩大
大力引进培育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了贯党菇业、紫家寨、爱福、怡泉新禾、鸿泽等产销骨干企业,为张掖食用菌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奠定了基础,辐射带动全市43家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开展食用菌订单式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甘肃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日产10万瓶海鲜菇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产运营,大幅度提高了全市食用菌产能。
1.4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组建成立张掖市食用菌产业专家服务团,聘请甘肃省农科院、河西学院专家教授参与技术指导,并选聘一批长期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土专家”“田秀才”参与,结合张掖市生产实际,不断加大对食用菌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先后研究制定了甘肃河西戈壁荒漠区姬菇、香菇、海鲜菇、杏鲍菇和双孢菇等5种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基本实现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本土化应用。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应用,贯党菇业、紫家寨、鸿飞等骨干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5 产业效益初步显现
按照“政府扶持、龙头帮带、集中供料、分散出菇”的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扶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大户和返乡务工人员兴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山丹县霍城镇、大马营镇、老军乡等插花型扶贫乡镇和民乐县永固镇、南古镇、新天镇贫困村扶持发展了双孢菇、香菇生产基地逾200 hm2。民乐县在食用菌产业园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新建食用菌大棚168座,通过政府减免租金,企业提供菌种、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户种植收益,实现了园区企业和农户“双赢”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在调优产业机构、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张掖市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晚,农户生产、技术指导、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产业发展整体推进慢,生产总量小,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张掖市食用菌生产中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仍占很大比重,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户均规模约1.5万棒,不足发达地区的1/10。现有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与菇农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够强。
2.3 技术保障能力有限
缺少食用菌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指导培训、服务保障能力有限,生产效益达不到预期水平,制约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
2.4 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由于市场融资途径少、金融贷款难度大,食用菌農法生产和工厂化生产中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融资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
全力推动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紧盯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引导,靠实县(市、区)工作责任,全面兑现落实扶持政策。一方面积极抢抓国家和省级推动发展食用菌产业、戈壁农业发展的机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贷款期限短的难题,调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各方面工作力量,加快推动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精深加工。
3.2 强化科技支撑
针对食用菌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大力实施“人才兴菌”战略,加大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食用菌研究平台,联合开展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争取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菇棚建造、智能管理、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食用菌生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1]。同时,以张掖市食用菌产业专家服务团、基层农技人员和企业科技人才等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按菌种特性生产,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3.3 推行标准化生产
坚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入手,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检测管理。加强与进出口检疫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聘请省内外专家开展技术指导,为企业和菇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标准化配套服务,逐步实现与国际、国内市场标准的对接[2]。
3.4 发展精深加工
大力引进和扶持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精深加工。针对不同地区饮食习惯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产品,开发食用菌速冻品、烘干品、食用菌罐头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加工增值[3]。同时,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建设菌渣饲料和菌渣有机肥料加工厂,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形成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3.5 拓展销售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资金、有市场、懂技术、会管理的客商来张掖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举办各类节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广泛与国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接,不断开拓销售市场[4]。同时,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在全国的销售网络,大力培养食用菌产品销售队伍。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力争在向西出口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动张掖食用菌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4 参考文献
[1] 蒲崇敬.基于食用菌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7):125-127.
[2] 周传宝,薛德刚,艾姝智,等.建设绿色食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160-161.
[3] 王明义,郗春英,杨叶卉.曲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8):73-74.
[4] 姜鹏,丁兴民,朱一明,等.青岛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9(11):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