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型的构建研究
2020-08-16廖忠明
廖忠明
[摘 要] 作为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1.0版,以毕业生就业为目的的校企合作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国内教育学者相继提出适应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产教融合模式,但部分模式仍然存在角色不清晰、任务不明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理顺产教融合模式,发挥各因素的最大作用,分析政府、企业和学校等三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各相关方提供更好的角色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储备。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三重螺旋;企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40-0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培养了无数的生产、管理、服务于社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等文件,旨在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新时代专业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重螺旋”理论是分析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该模型1995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与荷兰学者劳埃特·雷德斯多夫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传统的组织边界和功能划分,使每一种角色均表现出另外两种角色的功能,但同时仍保留着自己传统的作用和身份[1]。
一、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教融合模型的构建
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2]。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各自孤立的,并没有形成合力,距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重螺旋”理论是分析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间关系的主流模型,是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的重要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将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联系起来,建立“共同关注点”,围绕人才培养的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螺旋式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三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相互合作,彼此监督,共同发挥各自在产教融合中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的作用
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政府起到顶层设计和指导的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由教育部负责统筹规划、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要受到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双重指导和监管。此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校企双方必然面临政府政策不到位或不明晰的状况,因此,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是校企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动力的源泉,是学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是规则和宏观制度的制定主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保护学生、学校和企业各方合法权益,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2)通过经济社会规划和经济投入为调控手段,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共同利益区”,并推动科研开发和转化,引导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发展[3];(3)通过制定人才支持政策,引导高技能专业人才流向学校和企业,促进人才和技术的流通,提高社会创新发展;(4)作为社会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政府要顶层设计,构建职教园区,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
(二)企业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的作用
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主体,是政府政策执行者,是检验和推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办职业教育不能没有企业的参与,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才是保证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办学常态[3]。早在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由此可见,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产教融合的相关方,企业必须全程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企业的作用。
1.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对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在实训基地获得知识的升华和技术的运用。企业方可以出资与学校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将企业生产的部分环节放在实训基地中,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的生产,而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双方是互赢的。
2.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其培养途径主要有:(1)企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教师,由学校教授《教育学》相关知识,使企业技术人员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学校教师走进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授岗位技能,提高教师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双重角色“旋转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活力;(2)在“订单班”的基础上,由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长期入驻专业教研室,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授课和教学改革,例如,中兴通讯根据行业、岗位需求,提供资深企业工程师及海外工程师驻校教授课程,提供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实现了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完全对接。
3.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决定了专业人才类型。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企业与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1)制定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遵循“以专业为导向,以课程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企业参与教学标准的制定,以满足新时代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2)参与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专业教材建设和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3)创新考核方式,综合评定成绩。采用“双考核”方式,学校负责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企业负责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绩。
(三)学校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的作用
在“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学校是生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机构,承载着知识的转移与传播功能,在产教融合中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产教融合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企业一起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主动关注和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政策导向,开放办学,贴近市场,主动引进产业理念和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应该以“五个对接”为切入点,切实做好与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林业类专业为例,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学院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实行林业类人才“三定向”培养,实现林业类专业与林业产业无缝对接,解决区域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难”的问题;二是学校与企业对接,以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与省内200多家林业企业和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在林业类专业教学实践中,探索“以产治学、由产至教”的人才培养路径;三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林业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林业企业生产季节性需求,调整原有的以知识层次结构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编排,形成遵循林业生产规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林业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主要有林木种苗生产及管理技术人员、森林营造及城镇绿化美化技术人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人员、森林资源调查及森林保护技术人员和林业勘察设计技术人员等岗位,而與之相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种苗工、造林工、抚育间伐工、花卉园艺工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员等。
二、展望
“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中,政府、企业和学校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其核心思想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学校与企业产业的协同合作体系,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共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2]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3]李梦卿.产教融合:职教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N].中国教育报,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