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助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实践探析

2020-08-16王丽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王丽丽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精准资助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是落实党中央“扶贫先扶智”思想,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载体。精准资助育人,不仅要建立“奖、助、贷、勤、补、免”等助学体系,更要深入解决就业难题,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和针对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就业帮扶入手,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成长成才路径、职业素养提升载体和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和满意度的定向跟踪调查(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思考并总结在新时期资助育人的时代要求下,推动“精准就业帮扶”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关    键   词]  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033-0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遇到的挑战更为严峻。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国家资助政策及体系,资助手段多样化,通过“奖、助、贷、勤、补、免”等多种资助方式,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资助,体现了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但对大学生资助除了物质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精神、心理和技能上“贫困”是影响其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高校应进一步探索资助育人模式与手段,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进一步拓宽资助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工作原则,注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有效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水平。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弱势群体,在当前的就业过程中总体呈现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渠道狹窄、结果与期望偏差大、升学比例偏低等特点。

(一)就业心理急迫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更急于通过就业获得收入以回报父母的“教育投资”。而在就业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窄等原因,出现受挫折的概率较大,更容易产生焦虑、嫉妒、愤怒等负性情绪,甚至个别学生有抑郁症倾向。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都略显不足

由于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知识技能的“硬实力”上处于相对弱势,在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适应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储备不足,同时又面临着知识更新换代造成的专业能力欠缺的双重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弥补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课程学习上,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活动中可以锻炼个人实践能力和打造意志品质的平台上放弃锻炼机会。

(三)自我定位不准确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往往不准确,甚至由于承受了家庭的更多期待,而出现快速致富,迅速脱贫的思想。一部分学生依据自己在学校学习成绩都相对突出,从而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缺乏客观的理性的判断,容易走向过分自尊、盲目自大的一面;另一部分学生,面对现实的挫折和打击,又可能出现盲目自卑和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对自我能力失去信心,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从而失去应有的岗位机会。

(四)就业观念陈旧保守

受当今社会传统观念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更加求稳务实,更愿意“一步到位”。他们更高的期待于找到一份体面的好工作,更倾向于到工资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也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由于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和缺乏前期立足的经济基础,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薪资多少、福利好坏、稳定性等硬性条件,对职业的发展前景及自我价值实现考虑较少。同时他们更不愿意接受绩效类工作岗位,从而错失很多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资助育人视角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资助、育人、就业链条的梳理是对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是资助工作的深入性与重要补充。基于贫困学生的内部需求,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从“心理塑造,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价值实现”等多角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能力培养,是资助育人功能的集中展现。高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最主要的目标是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更好地做到“助困、扶志、强技”立体式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一)资助育人机制与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机结合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是政法类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紧围绕首都的功能定位。学院以全面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经济资助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文体活动为载体、就业服务为支撑”的多维资助育人机制。

1.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双育人模式

(二)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对高校资助工作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随着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快速发展和深入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高度认可学校的资助工作服务质量,满意度在95%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校资助服务质量的评价,取决于期望获得的资助服务和具体得到的资助服务之间的对比。数据表明,随着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展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提升和就业能力的提高,為学生发展社会活动能力和就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提升培养平台。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培养和发展技能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岗位咨询,让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真实而深刻的认知,帮助他们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总体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资助,对学习、生活、就业、升学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目前工作、生活状态的评价都比较满意。

(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学习成绩及获得奖助情况

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和在校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情况来看,学习成绩班级排名前50%者中获得资助比例为77.4%,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比例为37.1%,获得助学金比例为100%。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表现优秀,更加奋发努力,勤奋踏实、积极上进。目前,北京市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已逐步覆盖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单一到多元,从济困到奖优,资助面得以扩大,力度得到增强。同时专门设立针对应届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次性求职补贴,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压力,促进了高校整体就业水平的提升。

(四)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专业实践及就业规划状况

被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认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比例占86.7%,具有就业规划比例为65.1%,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提升专业技能,做好人生的就业规划,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为将来的就业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在专业学习和就业规划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更为强烈,需要给予更多的抗挫折能力关怀,只有当其拥有强大而坚定的内心,才能在专业学习和求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坦然面对挫折,不忘初心。

(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概况

对已毕业2~5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数据与毕业生总体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率、专接本率、一次就业稳定性、专业与岗位匹配度、工作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比毕业生总体的比例略高。相比非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意志更坚决,更愿意选择岗位稳定,风险性小的工作,毕业后去向较为单一,主要去向为专接本及系统行业性相关单位,岗位变动意愿不强,一次就业稳定性及对工作及生活的满意度更高,从而反映出就业质量更高。

  从以上分析来看,学校资助育人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比以往容易造成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制约因素,制约程度已经越来越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就业与升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甚至总体情况更好。

参考文献:

[1]李东阳.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2]张小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6).

[3]潘美英.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资助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4]万洪莲.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5]岑道权.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