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实践:从“两个决裂”论断到新时代的公有制地位
2020-08-16李宗良
摘要: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决裂”的科学论断。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刺激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于是有人开始淡化所有制的界限,认为“两个决裂”论断已经过时,也有人对我国公有制是否仍占主体地位产生困惑。时值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重温“两个决裂”真理的内涵并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分析可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很强,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关键词:“两个决裂”;公有制;非公有制
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到如今,已经有170多年的时间,虽历经沧桑但其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前瞻性一再被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所证明。《共产党宣言》指明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两个决裂”。有人说这一理论已经过时了,还有人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通过重温“两个决裂”论断的科学内涵,澄清理论是非,解答社会困惑,探讨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意义,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
一、重温“两个决裂”论断的科学内涵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
首先,“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指资产阶级私有制。私有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资本主义之前的私有制在资本积累的长期过程中已经基本消失。“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成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那么,为什么说共产主义革命一定要消灭私有制?为什么说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呢?第一是私有制会导致阶级的对立,导致剥削的产生。第二是生产活动当中,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会存在矛盾,两者处于对立的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标准要求。第三是因为私有观念依附于私有制并委托其为之辩护。
其次,论断当中的第二个割裂,是进行传统观念的隔离,是将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剥削性质的思想观念进行剔除,改变原有的意识形态。从两个决裂的逻辑关系看,一方面,私有制作為经济基础产生了私有观念并决定着私有观念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另一方面,私有观念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不仅意味着为了根除私有制必须消灭其指导思想——私有观念的意识形态,更意味着即便私有制经济基础已被推翻,还要不遗余力地根除私有观念的思想残留,因为社会意识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继续存在着。
对于“两个决裂”论断的理解,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要方向明确,不能出现犯“左”或者是犯“右”的错误。此处的“左”指全盘否定私有制在内的以往所有制形式下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右”指的是无法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味提倡私有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当中也强调,必须要保持思想的纯净,自觉明确界限,划清当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3]。其次,想要彻底完成“决裂”这一过程,必须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必须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太过急躁,要一步一步来。此外即使采用政治手段来实现生产关系上面的决裂,但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仍然会存在问题,必须要完善整个过程。
二、回应错误认识与社会困惑
历经几十年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解放,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很多人觉得公有制和私有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不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有人认为,“谁是主体应由市场决定”。这些声音属于同一类观点,都在扬言第一个“决裂”已经过时,都在淡化和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实,这些谬误的理论依据基本来源于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最终目的在于趁机推行私有化,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何回应这些错误认识呢?
首先要明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这是后续工作的基础所在,不能回避。在区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时,可以知道它们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执政党的不同以及指导思想上面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其次,在经济发展当中,社会主义国家是有以公有制作为制度构建的主体,这是必须要坚定的,也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要保证公有制为主体,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4]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联,苏联发生解体,主要就是因为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再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朝私有化方向发展。我们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在研究过程当中,还有人将关注点放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困惑。如何考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五大报告表明,公有制的主体优势体现有二:一是在社会总资产当中,公有制占有绝对优势;二是其能把控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党的十五大以来,官方一直用这两条标准来衡量公有制在全国的主体地位。
不妨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近年来官方公布及学界研究的部分数据资料对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首先进行“量”的考察。有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了1 000万户,总的注册资金已经接近30万亿元;而在所有商户当中,个体商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 000万户,总的注册资金达到了2万亿元。在经济发展当中,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公有制,占到总体的60%[5]。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冉万祥指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私营企业已达2 497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可以用‘56789来概括,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6]”
单从已有的两组数据来看,无法明显看出在社会总资产当中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地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公有资产的“量”根本没有这么简单和直观。而且大家对公有资产的测量结果也不一致,因为不同学者对我国公有资产的量化估算方法和标准不一。纵观学界对资产项目的统计中,“公有资产”项目的统计对象不够全面,毕竟各行业统计对象的限定标准不统一。而且,资产项目统计范围有限,无法涵盖所有产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再者,从各种登记类型企业中清晰地分离出“公有资产”进行专门统计也比较困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更多的国有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实现方式不断多样化,公有资产的全面精准统计更加困难。在考量公有制主体地位时,只是分析其在社会资产总量当中占据的比率,这种方法是不够科学的,也难以作出准确的结论。
以数量的形式来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正确的评估,也无法认识其对社会总经济所产生的控制力量。从问题的主要矛盾来看,“质”的考察更靠谱。中国企业联合会在2019年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7],在这份名单当中显示,有5家企业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而且全都是国有企业。另外超过5 000亿元的企业大概有30家,国有企业占25家,剩余的5家则是民营企业。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对于一些国家安全以及提供重要社会服务的一般都是国有企业进行把控,能够实现对社会经济大局的支撑。在控制力上面也是以国有经济作为主体,实现对社会经济总体的全面控制。换句话说,国民经济的命脉牢牢掌握在国有经济手中,掌握在政府手中,不存在私有化占主导的问题。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积极配合政府的科学指导和管理,依据国家的大政方针适当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会任性发展。
总体而言,公有制经济具有更强的优势,尤其是“质”的控制力突出,其主体地位没有也不会动摇。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政治层面的“公有”为经济层面的“公有”做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因此,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基础是牢固的。
三、“两个决裂”真理的新时代启示
“两个决裂”论断向世人宣告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启示价值。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公有制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也同样作出很大贡献,两者共同发力,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8],从而让各族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方针,实现更好发展。同时,还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因为现阶段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具备与私有制经济彻底决裂的条件,还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一道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完善经济发展体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广泛涌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了保持思想的纯净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以此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于外来文化要批判性学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至今,其中既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遗留。尤其是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意识及其“专制”和“人治”的政治理念就需要大力克服。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9],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增强思想凝聚力。
(三)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在对封建社会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批判和改造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及对西方文明的选择性借鉴之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及发展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前进过程,这离不开稳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放眼全球,为了构建合作共赢和谐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要牢牢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完善党的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领导水平,不断完善整个治党体系,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四、结语
总之,“两个决裂”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其真理性没有过时,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也不会动摇。习近平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10]”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在新时代的中国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李鴻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J].求是,2013(23):9-12.
[6]曾鼐.统战部副部长“数说”非公经济发展[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10-21/8357713.shtml.
[7]国资委网.201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EB/OL].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content.html.
[8]央视网.习近平希望国有企业这样做[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7-03/24/content_40498368.htm.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张晓松,黄小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5(1).
作者简介:李宗良(1989—),男,汉族,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