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综合运用的效果
2020-08-16刘高磊蔡英丽汪志红蔡定军马晓龙
刘高磊 蔡英丽 汪志红 蔡定军 马晓龙
武汉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综合运用的效果
刘高磊 蔡英丽 汪志红 蔡定军 马晓龙*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345)
2017—2018年在武汉新洲区双孢蘑菇基地开展“增氧发酵+新型栽培基质+W192透气袋菌种+新型覆土材料”4项新技术的综合集成示范,综合分析比较其与传统栽培模式的效果:从覆土至采收时间平均为33天,比传统栽培模式缩短17天;产量表现稳定,平均为13.02 kg/m2,较传统栽培模式提高38.2%;子实体的商品性状与传统模式无显著差异;综合产投比,较传统模式提高26.53%。
双孢蘑菇;新技术;集成示范;产量
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是湖北省双孢蘑菇生产老区,近几年平均每年栽培面积保持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栽培设施及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逐渐由用工量较大的传统农法栽培模式(常规发酵+传统配方+瓶装W192菌种+塘泥覆土材料)开发出多项技术集成的新栽培模式。
现将连续两年在当地开展的双孢蘑菇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结果,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检验新技术模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配方
双孢蘑菇W192透气袋菌种,引自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双孢蘑菇育种岗位。
新型基质配方:杏鲍菇废料46.6%、稻草45% 菜饼3.0%、尿素0.5%、过磷酸钙0.8%、硫酸铵0.6%、石灰1.5%、石膏2.0%,C/N≈28.2/1。引自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双孢蘑菇栽培岗位。
传统对照配方:杏鲍菇菌渣75%、牛粪20%、麸皮3%、过磷酸钙0.8%、石灰1.2%,为当地主要栽培配方。
新型覆土配方:草炭土30%、泥塘土68%、石灰2%,引自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双孢蘑菇栽培岗位。
1.2 试验方法
两种模式栽培面积(量)各150 m2。
(1)栽培流程。原料准备(6月至7月)→设施建造和环境消毒(6月至8月上旬)→原料堆制一次发酵(8月下旬)→原料进棚二次发酵(9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发菌管理(10月上中旬)→新型基质覆土管理(10月中旬至下旬)→秋菇采收(10月底至12月)→越冬管理(翌年1月至2月)→春菇采收(翌年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清料揭棚(翌年5月下旬)。
(2)农艺性状品比与分析。分别记录新模式和传统模式双孢蘑菇菌丝长满土层的时间、原基形成时间(从覆土至第一个原基形成的时间)和采收时间(覆土至第一个子实体采收的时间)等。并对生育期性状(单菇重、每平方米产量等)进行测量、统计与分析,分析软件为SPSS19.0。
(3)一次发酵。杏鲍菇废料和稻草粉碎,稻草粉碎长度在8~10 cm,分别预湿并预发酵5天后混合建堆,采用“一层稻草,一层杏鲍菇菌渣” 建堆方式,其间均匀撒上菜饼、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铵、石膏。共翻堆4次,分别间隔5天、4天、3天、2天,在第一次翻堆时单独加入石灰。
在一次发酵过程中采用增氧发酵技术,即在料堆下安装通气管,在通气管一端连接鼓风机,从建堆后第3天开始,每8 h通风一次,每次30 min。与常规静态堆制发酵相比,采用增氧发酵技术可有效减轻厌氧区培养料厌氧发酵程度,并排除厌氧区氨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4)二次发酵。培养料一次发酵至无明显氨臭味时送入菇棚床架进行二次发酵,将料温快速升至60 ℃维持8~10 h,再降到55 ℃维持5~7天。期间,从第3天起,每天打开门窗通风30 min。
(5)播种。二次发酵结束后,缓慢降温,待料温降到25 ℃时进行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方式,播种量为每平方米350 g麦粒菌种。
(6)新型覆土材料及处理方法。草炭土选用东北长绒泥炭土,预先浸泡使其充分吸水,加石灰调节pH至7.2~7.5,再与河泥按约3/7比例进行混合。为避免草炭土和泥塘土混合不均匀,首先将预湿后的草炭土和泥塘土用旋耕机打匀,然后用搅拌机二次搅拌混匀,并喷洒稀释2 000倍浓度的咪鲜胺锰盐溶液,以预防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最后采用甲醛进行密闭熏蒸消毒。
(7)覆土及出菇管理。当菌丝吃透培养料2/3时进行覆土,覆土厚度约4 cm。喷两次出菇水,第一次在菌丝爬满土层后2天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喷水3天后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模式培养料发酵质量
新栽培模式(图1)利用“杏鲍菇菌渣+稻草”新型配方基质,采用增氧方式发酵,料堆中心最高温度可达72~74 ℃;料堆下部厌氧区温度最高可达55 ℃,较对照未使用增氧技术高约10 ℃。一次发酵结束时料堆放线菌层厚度为80~90 cm(堆高150 cm)。二次发酵结束后,放线菌充满料层,占料层体积的90%以上,发酵料香味较明显(表1)。
表1 两种栽培模式培养料发酵情况比较
A:一次发酵铺设增氧通气管道;B:建堆;C:利用鼓风器进行增氧;D:新型基质配方二次发酵结束。
2.2 两种栽培模式的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
相比传统模式,新栽培模式采用透气袋菌种,菌丝封面平均时间、长满培养料时间均明显缩短(表2),菌丝封面时间快1.5天,菌丝长满培养料时间缩短近10天。
表2 两种模式栽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时间比较
试验显示,新栽培模式双孢蘑菇菌丝长满土层时间、原基形成时间、覆土至第一个子实体采收时间均明显缩短(表3)。新模式采收时间平均为33天,较传统模式的50天缩短17天;每平方米平均产量为13.02 kg,较对照提高38.2%。
表3 两种模式栽培双孢蘑菇出菇性状比较
2.3 两种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分析两种栽培模式的产投比发现,按双孢蘑菇平均每千克售价9.00元,原材料平均每千克售价稻草0.60元,菌渣0.26元,牛粪0.45元,尿素2.00元,菜饼1.2元,过磷酸钙0.78元,硫酸铵1.8元,石膏粉0.35元,石灰0.20元,草炭土每包6元,菌种每平方米成本2.1元计算,新栽培模式的产投比为1.86/1,比对照栽培模式的产投比1.47/1提高26.53%。
表4 两种模式栽培双孢蘑菇的经济效益比较
注:每平方米总投入包括原辅材料费、水电人工等费用。
3 结 论
两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增氧发酵+新型栽培基质+W192透气袋菌种+新型覆土材料”技术集成的新栽培模式,双孢蘑菇子实体采收时间平均为33天,比传统模式缩短17天;示范期间产量较稳定,平均为13.02 kg/m2,比传统模式提高38.2%。子实体与市场正常销售产品无显著差异,综合效益产投比提高了26.53%。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的双孢蘑菇新栽培模式的相关试验示范,可为本地双孢蘑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 蔡为明. 双孢蘑菇栽培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9-30.
[2] 范丽军, 冯伟林, 金力群, 等. 利用金针菇菌渣培养双孢蘑菇的配方及发酵技术试验[J]. 食药用菌, 2017, 25(3): 181-182.
[3] 边银丙.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刘高磊, 李芒, 马晓龙, 等. 双孢蘑菇新型栽培基质与不同覆土材料栽培试验[J]. 食药用菌, 2019, 27(2): 125-128.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20)
马晓龙,E-mail:longxiaoma@126.com。
S646
B
2095-0934(2020)04-2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