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转型中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2020-08-15张媛辉
张媛辉
摘 要:财务管理能力应主要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手段、财务管理评价这三个要件构成,所以是三个要件形成聚合力便最终反映为财务管理的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策略可围绕着:多主体分类实现财务能力的提升、多途径提升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多部门联动强化对专项采购监管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升;策略
事业单位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组织,在分类改革背景下需要完成对自身体制机制的转型目标。转换体制机制的目的在于激活事业单位的工作氛围,并增强单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实现体制机制转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所赋予的推动作用,所以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便成为了亟需解决的课题。那么如何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呢。本文认为,财务管理能力应主要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手段、财务管理评价这三个要件构成,所以是三个要件形成聚合力便最终反映为财务管理的能力。
一、体制机制转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要求
具体而言,体制机制转型对财务管理能力的要求概括如下:
(一)财务管理主体应提升岗位能力素质
在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去认识财务管理主体的构成,其不仅包括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其他职能部门中的负责人或经济责任人。在转型目标的导引下,财务管理主体应提升自身的岗位能力素质,其具体体现在:一是财务人员能形成单位发展大局观,并紧扣单位主营业务发展完善和创新现有的财务工作模式。二是其他责任人则应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并掌握基础性的预算管理能力,进而消减在单位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二)财务管理手段应主动适应转型需要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配套的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已于2019年1月落地。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手段应主动适应转型的需要。具体反映在:一是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以提供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报告来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事业单位全员都应成为成本控制主体,在预算约束机制的作用下使部门、单位获得满意的“产出/投入”关系。
(三)财务管理评价应与转型目标相契合
在传统“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影响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追求对预算资金的落实情况,但在转型目标导引下和在“权责发生制”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影响下,财务管理工作需追求事权与财权之间的匹配,并以对事权的落实情况做出全面评价。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评价应与转型目标相契合。
二、制约事业单位财务能力提升的因素
将以上要求落实在事业单位运行之中时,还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提升财务管理主体能力的方法缺失
结合笔者的调研可知,目前事业单位已普遍重视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但在财务主体的界定上仍主要指向财务人员,并未将其他部门的经济责任主体纳入财务主体范畴。由此,这里的制约因素便包括:一是针对财务人员的岗位能力培训,主要从财务技能层面、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方面来展开,未能充分聚焦单位体制机制转型的大局。二是针对其他部门的经济责任主体,多从廉政建设视角进行约谈和诫勉,并未对其进行基础性的财务能力培训。
(二)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面临挑战
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转型中需要重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在常规运转、专项采购和建设中的成本控制,这就需要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优势和财务人员的专业优势。然而,财务部门在当前仍主要以执行层的性质而存在,其主要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完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拨付等工作事项。由于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地位面临挑战,这就使其在发挥职能优势时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这又进一步弱化了财务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的意愿。
(三)事业单位职能壁垒弱化了财务评价
紧扣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成本控制议题,当前需要对专项采购、专用性资产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管,然而财务部门受其职能范围所限,似乎较少将监管工作延伸至事后控制环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其中专项采购则成为了服务能力提升的物质载体。若是受制于职能壁垒而弱化了财务评价,那么这不仅会在专项采购中形成预算資金使用风险,也会因人为因素的干扰而诱发道德失范风险。
三、提升事业单位财务能力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能力的策略构建如下:
(一)多主体分类实现财务能力的提升
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需要在全员范围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本文建议,应采取多主体分类实现财务能力的提升策略。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针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方法应重点采取研讨式来展开,即根据单位近期或中长期发展计划,围绕如何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成本控制措施等议题实施业务交流和研讨,并在认真解读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集体做出财务管理实施方案。(2)针对其他部门的经济责任人,财务人员可对其开展基础性预算管理能力培训,并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训练经济责任人的成本分类和控制能力。最后,还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出重视预算管理的舆论氛围。
(二)多途径提升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
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需要从制度层面、考核权限、预算管理中的组织架构等多个途径来展开。本文建议:一是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在制度层面明确财务部门的职能范围,并使财务部门直接对党委负责。二是在制度层面规定财务部门对其他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拥有考核权限,并在财务信息化平台中对各部门的经济往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针对异常现象有权向部门经济责任人提出质询。三是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建立“核心—外围”架构,即财务部门处于核心地位并对重要经济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
(三)多部门联动强化对专项采购监管
事业单位运行中的常规资金使用和成本控制并不存在太大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专项采购领域,该领域极易发生寻租现象和专用性资产损失问题,所以当前需要在多部门的联动下强化对专项采购的监管。
四、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需要在全员范围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地位,需要从制度层面、考核权限、预算管理中的组织架构等多个途径来展开,当前还需要在多部门的联动下强化对专项采购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李雨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信息化案例分析[J].财会月刊,2019(17):58-64.
[2]唐大鹏.内部控制下政府行政运行成本概念廓清与管控创新[J].地方财政研究,2018(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