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兼修治理城市内涝

2020-08-15顾佳贇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处突汛情内涝

顾佳贇

近期,我国暴雨过程长、水量大,区域性暴雨洪水超出常年。长江、淮河等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湖泊已处于超警戒水位。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截至7月13日,今年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省(区、市)3789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

面对防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拨中央防汛救灾物资支持地方;各城市加紧落实多项措施,从街道社区现场到城市大脑指挥中心,从高考考点到企业园区,搭浮桥、清道路、送电源、排积水,确保城市安全度汛。防汛抗洪的迅即行动,紧急驰援的温暖瞬间,展现着一座座城市的韧性,绽放着群众保卫家园的拼劲。

今年汛情再次提醒我们,城市内涝的综合防治是须臾不可疏忽的紧迫课题。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大,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设施集中,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密集,稍有闪失就会造成严重损失,一旦出现内涝就影响城市正常运行。在此次洪涝灾害中,有的城市老旧小区内涝严重,多名老人被困;有的城市交通主干道成为水中“孤岛”,停满了车辆。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0余座城市受到内涝的影响。事实证明,城市防涝短板不补,年年“看海”依旧。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不备。我国是洪涝多发国家,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推进,城市汛情发生的几率增加。每年汛期都是一场系统性的“大考”,每个城市只有万全准备才能尽量确保万无一失。近年来,从城市防汛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到易涝片区应急物资就近储备,从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精密智控体系,到形成综合救援队伍体系……城市防涝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防的意识、备的责任须臾不可麻痹懈怠。当前,防汛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而北方江河多年未发大洪水、防洪设施较薄弱,因此北方城市要强化预报预警“耳目”,积蓄应急处突的“力量”,才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城市防涝要聚焦主要矛盾。暴雨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但此前一个时期城市发展重视地面工程的光鲜,轻视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城市的地下管网就像“血管”,良好生态就像“排汗口”,历史欠账不补,一旦遭遇强暴雨,不是造成“血栓”,就是引发“内分泌失调”。解决内涝问题,牵涉城市建设全局,除了提高管网排水和河道的排涝能力,还应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只有内外兼修,既重视“面子”,又强化“里子”,城市内涝现象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城市防涝要夯实责任堤坝。无论是平时城市建设补足历史欠账,还是汛前的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抑或是汛中抢险救援、救助重建,环环相扣的“治涝链”离不开层层压实的“责任链”。从我国汛情实际来看,防汛治涝是一场持久战,地下管网建设、地面生态修复,不是建设完了就万事大吉,还要做好长期管理、维护;在应急处突中,任何一项“技防”都离不开“人防”,只有将责任贯穿始终,落实到位,才能打好防汛治涝的主动战。

汛情叠加疫情,对城市的考验还在继续。我们既要聚焦当下,立足于“救”,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有效组织抢险救援,确保城市恢复正常运行;又要着眼未来,下工夫于“防”,把工作想在先、做在前,补上历史欠账,消除风险隐患,如此才能让人民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欢

处突汛情内涝
相比1998,今年汛情有哪些新情况
浅谈“处突”应急机制研究
危机管理能力在武警部队执勤处突任务中的作用研究
申城防汛插上互联网“翅膀”
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