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策研究

2020-08-15罗蓝燕

商情 2020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素养培育,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风貌,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落实与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当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塑造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德行培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规范自我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探讨高校思政课程时效性提升的对策,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教学时效性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应当充分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全新的发展战略与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生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结合,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唤醒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强化个人行为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影响,由内在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改观,纠正自我行为,提升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觉悟,为大学思政教育树新风。

1、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宠爱,凡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学生“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抱着“巨婴”思想,凡事依靠他人,缺乏基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受社会风气及潮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抱持着娱乐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沉迷于虚荣、繁华的网络世界或在虚荣心的作祟下迷失自我,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约束能力,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更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思政课创新性与执行力较差。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政教育的开展上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业轻德行的情况,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思政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效果难以落地,严重缺乏创新性与执行力,制约了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例如,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借贷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金钱、奢侈品的过度追求,从而造成了与个人经济情况严重不符的高消费,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又如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在探讨学生行为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内在对法律及道德的漠视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案例的发生,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也反映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

1.3德育教育不足。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部分学校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及思想政治觉悟的管理与约束,只抓学业而放松了对学生德行的培育,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滞后,给一些德行问题的发生带来了可乘之机。例如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业时间进行网络直播等活动,或在互联网平台恣意发布一些不合规范的言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甚至针对此类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学生沉迷于虚假的网络世界,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了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从而酿成了悲剧。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2.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搭建

针对目前大学思政教育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需要基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对思政教育的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转变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供服务。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加强对思政教育的清醒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培训、座谈等形式,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设计,从价值、理念、目标、方法、评价等多个维度对当前的思政课程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驱动学生内在的价值感与责任意识,将塑造与发展大学生的良好德行与品格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身作则,实现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2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思政教育的开展不能依靠说教,而是需要结合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影响。所谓内部的影响,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进行感染与约束,引导大学生由内而外改变自身行为;而外部的影响,就是通过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由环境影响人、由环境约束人、由环境改变人。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校园的环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涵进行提炼,借助校园网站、专栏、板报、校报、电视、广播站等媒介进行传播,开展座谈、分享会,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细节上反复进行渗透和引导,潜移默化的约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日常行为习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

2.3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要深刻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应确保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建立在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上,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具体要求、目标、任务、结果等要素,建立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制度,利用学分制、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积分制等评估机制,强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评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并从中总结宝贵经验,不断优化与创新现有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地。

结束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大学思政课应当基于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形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杜立文.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19):139-142.

[2]钟文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N].中國社会科学报,2020-07-03(007).

作者简介:罗蓝燕,性别:女,1984.11,籍贯:四川大竹,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