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我的“笨”女儿直至花开烂漫
2020-08-15周志文
孩子能了解的多数是具体的事情
我们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生下来圆圆滚滚的,我们就叫她球儿。球儿生在年底,没多久就过年了,屋外鞭炮声震天响,而她却安睡如一,从来没被惊醒,妻子一度怀疑她是不是聋了。后来我们在女儿身后叫她球儿,她会回头找你,我们才放下了心,但球儿对世事人情的了解,总比别人慢。譬如孩子在某一个年龄就知道察言观色了,而球儿却比别人更加迟钝。至于学习,她不仅缓慢,而且错误百出。
孩子所能了解的,多数是具体的事情,譬如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嘴巴能够吃到的食物,鼻子能够嗅到的气味,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等,中国诗里面,要算陶渊明的诗是最具象的,所以我们教球儿背诗,大多以陶诗为主。诗背了几首之后,球儿就犯错了,她经常犯的错是把两首诗弄混了,譬如她把《木兰辞》硬接在《归园田居》的下面。后来我们发现,她对我们要她背的诗是完全无法理解的,我们对球儿的表现,也感觉相当遗憾。
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后来,球儿逐渐长大了,终于上了小学。她确实是反应迟钝,应属于“不怎么聪明”这一类的孩子。后来我们搬家,上三年级的球儿不得不转学。在转学之前,我和妻子商量,球儿的反应常常比别人“奇怪”,成绩在一般学校当属平庸,如果到名校之后,则非殿后不可。因此就决定让她念在我们家附近的一所风评不是很好,但一班三十余人,比较富于“人性”的小学。球儿在这所学校中,成绩大致维持在中等水准,没有一科是特别好的,也没有那一科是太过差的,我们只有以球儿开窍比人晚来安慰自己。
球儿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送她去一家琴行所办的儿童音乐班。学琴一段时间之后,球儿和教琴的杨老师相处甚契,她被老师称许,说“你看她这么小的年纪,弹起琴却有大将之风!”我对弹钢琴虽然是外行,但听过的唱片倒是不少,球儿弹琴经常犯错,记谱能力也不好,不过一首音乐如果记熟了又弹熟了之后,确实有一些和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她弹得比别人“连贯”一些,而且起伏强弓弓,好像不经老师特别指点,就有体悟,这可能就是杨老师说的“大将之风”吧。
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球儿在小学虽然成绩中庸,但毕业是不成问题的,当时我们为她“升学”问题也伤了点脑筋,当然她可以不经考试就升入附近的初中就读。这时钢琴杨老师就建议我们带球儿去考光仁中学的音乐班,光仁音乐班并不好考,只有十分之一的录取机会,但因为是考初中部,所以除了钢琴之外,就不考其他的科目了。结果球儿顺利考中了,这是球儿人生中首次的“胜利”,我们为她高兴。到了初二之后,球儿不仅英文、数学、理化会不及格,连历史、社会有时候也会不及格,妻子为此忧心如焚。因为我本人在读初中的时候曾经留过级,也许出于自我安慰的心理,我对球儿的成绩表现还是相当“豁达”的,我认为她可能跟我一样,是属于“大器晚成”类的。
球儿从初中到高中都读光仁音乐班。她不得不继续读光仁高中部音乐班,原因是她的成绩完全无法应付校外的考试。球儿虽然憨厚(这是对反应迟钝的另一个解释),但绝不是没有感觉的人,她也有爱恨,也有同情和忌妒等心理活动,而且有时候,她因成绩不好被迫自居于孤独的地位,她的心情起伏就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大。对父母而言,孩子的这些遭遇,是个极大的痛楚,而在孩子面前,却又要强颜欢笑,不作任何表现。
社会是多元的任何事都可以做
高三毕业,球儿面临一个极大的关口,那就是升学。很简单,她在音乐班读了六年,如果不能升人大学继续深造,就算她钢琴弹得再好,总没有人请一个只有高中毕业的老师教授钢琴。而成为职业演奏家,在台湾则断无可能。但我们必须明白球儿的实力,以她每年都得准备留级的情况,要和一般人竞争挤大学窄门,那当然比登天还困难。
社会是多元的,任何事都可以做,不见得每条都是好的“出路”,但都不失为一条道路,既然是人,就只有一步步地走下去。球儿高中毕业,到电子公司去做个装配员或者到百货公司做个售货小姐也未尝不可以,但学了八年的钢琴不是白费了吗?其实学习并没有白费不白费的问题,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来,中学所学的数学、理化,乃至英文、史地在社会能用到的地方少之又少,但生命长久,那些无用的东西,在某一天还是会真正发生用处的。
自信的孩子有自己的一种光彩
想不到路走下去,竟然有峰回路转的机会。在球儿毕业前夕,教育部公布了音乐、美术科系甄试入学的办法,是为一些在音乐及美术学科上有天赋的学生举行的一种特殊升学考试。球儿也参加了考试,但为了避免她的不快,我们并没有问她结果。隔了一个多星期,竟然传出了令人兴奋的消息,球儿的成绩被分到东海大学音乐系。
球儿读了东海大学之后,精神面貌和她在中学时有极大的转变。因为音乐系的功课,都跟音乐有关,球儿应付起来,就比较愉快,所以她的成绩就好了。又因为她的个性合群而快乐,喜欢帮助人,所以学校的同学们都对她很好,突然结交了许多朋友,她高兴极了。后来球儿从东海毕业,又申请了美国的学校,她在马里兰读了两年之后,以相当好的成绩毕业,进而选择继续深造。
我常常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朝这个方向进行?答案是正反都有,我们的教育,让“正常的”、成绩好的学生得到鼓舞,使他们自信饱满,却使一些被视为“不正常的”、成绩差的学生受到屈辱,让他们的自信荡然。凭良心讲,那些被轻视的“不正常的”、成绩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需要教导和用心关注。
周志文台湾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