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又来了?这次有点不一样
2020-08-15陶丹
陶丹
每次A股牛市中常见的“存款搬家”现象,本周通过央行的数据再次获得验证。在刚刚过去的七月份当中,新增存款比6月份大减超过2.8万亿,不止居民部门的住户存款大减,连企业存款也有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非银金融机构则存款显著增加,高达1.8万亿。在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券商占了相当一部分,也说明“存款搬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
对股市来说,“存款搬家”意味着增量资金的进入,有利于中期行情的深化,但也可能埋下加速市场泡沫生成的种子。不过,相比以往牛市中的“存款搬家”,此次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的概率较大,对市场的影响也不能用以往经验简单套用。
水到渠成:“存款搬家”是必然
“存款搬家”往往和牛市挂钩,在市场行情火热之后,部分投资者受到赚钱效应扩散的影响,将手中存款参与股市投资,是符合人性的一种投资决策。而这一现象一般出现在牛市格局确立、市场形成比较明确的共识之后,此时虽然距离启动点的绝对低位已经有了一定的涨幅,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涨幅才会产生示范效应,为股市带来“存款搬家”的增量资金,形成所谓的“散户追高不听劝”的现象。除了市场走牛产生吸引力之外,目前的低利率大环境,加上“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大量无法出海的境内资金选择流动性较好的股市作为财富保值增值的场所,不能不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牛市和低利率或许是阶段性现象,但本轮“存款搬家”还有更深层次的长期因素,就是居民财富配置向股市的战略性转移。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所的统计,2019年末中国大陆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和基金合计仅有10%,而现金及银行存款占了39.1%,理财和信托等资管产品也占了26.6%,相当于类固收产品的占比超过50%。而美国的股票和基金占比为32.5%,如果再加上通过养老金等间接参与的部分,占比将达到50%以上。显然,中国大陆的居民财富配置中,单单就金融资产的部分,股票和基金就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更不用说房产部分的变化。因此,“存款搬家”不止是短期现象,背后更有长期财富配置方向变化的因素,在牛市催化下水到渠成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公募基金成为本轮“存款搬家”的重要渠道
也正因为有长期财富配置因素存在,本轮的“存款搬家”出现和以往不同的特点,通过公募基金等间接入市实现“搬家”的比例较高,迥异于以往投资者直接下场买股的做法。这一现象显然和市场大扩容之后,上涨更多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公司中有关,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投资者相对散户的优势。过去数年里,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投资绩效明显超越大盘,同时也不会像个别股票那样遭遇连续暴跌或退市的“黑天鹅”事件,对投资者来说显然风险收益比更划算。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等销售渠道在推新基金时对投资者的说服力就比较强,有利于存款转化成为公募基金的份额,这从今年以来“爆款基金”频繁出现可以得到佐证。此外,随着ETF基金品种的不断丰富,部分投资者将其中流动性较好的ETF基金当成股票来交易,回避单一个股的基本面不确定和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募基金的壮大。
在注册制扩大实施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家数进一步扩容已成必然,未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承接“存款搬家”还将持续下去。相比以往“存款搬家”以投资者直接入市为主,此次比较不容易出现一窝蜂进场的现象,有利于延长牛市的时间,让慢牛成为可能。另外,基金原有的投资风格也有望进一步强化,并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业绩极差的垃圾股大规模集体补涨的情况很难出现。笔者认为,只要“爆款基金”还能持续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就不会中止,基金重仓参与的一些行业的中期牛市有望延续下去,特别是其中涉及和内循环相关的国产替代高科技,在适度调整之后有望延续此前的强势。
升级投资理念和产品创新推动财富配置
总体来说,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的“存款搬家”会比较理性,但基金管理人并不能完全左右投资者的想法,特别是存在申购赎回机制的开放式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投资者资金进出的影响。从近期“爆款基金”的热销中,也出现“卖旧买新”、快进快出的现象,这些和投资者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追逐大牌基金经理、小富即安的心理有关,某种程度上也是以往直接入市中追逐热门股、短线炒作的折射。相比之下,新基金在建仓时间、购买成本方面都不如老基金有优势,一些规模太大的新基金“船大難掉头”,或者存在比例配售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远不如参与同类老基金划算。
从通达信软件发布的开放式基金指数来看,2005年1月至今累计上涨了5.3倍,对应年化复合增长率约12.7%,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实现了较好的保值增值效果,也说明在低估值区间减持买入、长线投资一篮子开放式基金存在较高的收益。同时,这一指数在任意点位进场,即使是波段高点进入,8年后也会比当时的点位高,说明即使不幸在高点进场,只要敢于低位加码摊低成本并长期持有,最终实现获利出局也是大概率事件,这点和直接持有股票有较大的不同。在目前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超过上市公司家数的情况下,如果能有产品创新将一篮子开放式基金都纳入投资组合中,最大限度复制这一指数的走势,也会对吸引长期投资产生重大吸引力。类似更多的产品创新,或许是下一轮“存款搬家”的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