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
2020-08-15李雅洁
李雅洁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安全问题事关全球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最根本的需要[2]。高校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安全环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3]。2017 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加快健全学校安全体系,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和谐。”十九大报告亦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高校安全文化同样是解决这些校园安全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高校安全文化概念的界定
概念,作为人们反映事物的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是构成各门学科体系最基本的元素[4]。克劳塞维茨曾指出:“任何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可以说混乱不清的概念和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5]由此,对于高校安全文化这个交叉性的课题而言,如果不能首先明晰其概念,科学把握其本质特征,就无法理解高校安全文化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
1.文化。时至今日,有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并没有一种是最权威、完整、统一的。但在文化的外延上大都认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所指,正如罗森塔尔与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词典》中描述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则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由此可知,文化的概念并不是恒定的,它是变化发展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能动地支配、改造客观世界,以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过程。
2.安全文化。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其于1988 年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提出“核安全文化”,并在1991 年出版的《安全文化》中将其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从属于组织文化,因文化概念的多样,同样造成安全文化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6-9]。在理论上对广义安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但不应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来促进实际安全工作的开展,而应采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具体来讲,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安全意识[10]。
3.高校安全文化。综合“文化”和“安全文化”的定义,本文认为高校安全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为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不断总结完善和长期沉淀下来的,包括被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并自觉遵守的有关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思想作风和价值观等[11]。
二、高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一是安全素质得到提高。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一项重要的素质,是大学生当前和今后能否顺利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能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使其实现自身的安全发展。二是生命财产得到保护。安全方面出现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学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校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与安全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试想一个学校如果安全事故不断,又何谈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消除不安全因素,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保证高校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
2.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需要。自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目标已成为高校当前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包括方方面面,能对建设“双一流”大学起到保障作用,是其重要内容。由此,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不应“缺席”。一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双一流”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而安全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大安全制度、安全文化活动、师生安全素质培养等建设力度,将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二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双一流”大学,其实质就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校安全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之一。在安全文化营造的氛围下,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情感、安全规范行为等都能得到陶冶。同时,安全文化还能培育出新的安全思想、安全理念,促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创新,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高校是人才聚集、知识聚集的重要集散地,其培养的学生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每一名在校学生身后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家庭,他们的安危涉及千家万户并影响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每一名学生将来都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是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具备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价值观将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因此,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好坏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建设意愿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对安全文化之于安全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建设安全文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是校领导忽视。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校领导将主要精力聚焦在教学和科研上,安全文化的建设较少关注。另一方面是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师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切身安全,同时也直接取决于广大师生的能否积极参与。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广大师生员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安全事”,其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较为薄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二是研究不深。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仅仅将安全文化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缺乏深入的研究。造成如安全文化不成体系、缺乏评判标准、发展脉络不清晰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投入不足。一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安全文化建设概莫能外,但现实情况却是诸多高校投入严重不足。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短缺,一些必要的人员、设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仅仅只能达到基本维持日常安全教学的需要,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堪忧,更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的进行教育、宣传、筹划等工作。
2.建设能力不足。安全文化建设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开展,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专业队伍。目前,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依靠的人员主要来源于保卫部门、学工干部及辅导员,但随着高校合并、升格,生源的扩招,致使这些人员通常忙于大量事务性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更缺乏系统科学的有关安全文化的业务知识,这势必造成难以满足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二是宣传教育匮乏。安全文化的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其中宣传教育的缺位却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认为上上课、发发安全教育手册、开开安全知识讲座等就能使得安全文化建立起来,这无疑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深度、范围都有所欠缺,并没有做到铺天盖地、人人知晓,更谈不上入脑入心,外化于行。三是方式方法保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当前很多高校在方式方法上过于保守,仍然沿用以往的老经验老做法,墨守成规,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安全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此外,由于安全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学科目”,无法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导致安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建设质量不高。尽管当前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多少都做了一些工作,无论是安全文化教育宣传,还是安全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普遍存在着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不成体系。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决定了高质量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形成体系。一方面,安全制度建设不完整,一些安全文化制度零散分布,不成系统,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全文化教育并未被纳入教学计划中来。另一方面,安全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有关的安全文化教育大都属于“亡羊补牢”性质,并没有建立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难以有效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并达到防微杜渐的目标。二是评价体系不科学。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高低主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判,但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往往重书面、墙面、表面,轻于实际,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源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是概念认识不一。由于至今高校安全文化定义难以统一,见仁见智,造成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解不一致,故建设的优劣也就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是量化标准不统一。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诸如理念、制度等内容较难以量化,即便是可以量化,也难以标准化,由此造成无法有效衡量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最后,激励机制不灵活,无法实现高校安全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严重影响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夯实安全文化建设基础。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项事业的成功,领导的重视,组织的支持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概莫能外。要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校务委员会承担主体责任,各支部、行政负责人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要摒弃错误认识,正确处理好安全文化宣教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关系。安全文化宣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不能等同于安全文化建设,并不能囊括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安全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行为方式。因此,广大师生员工要正确认识安全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转变观念,由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要加强宣教引导,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厚实的基础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成败的保障。首先是资金保障。尽管受制于整体财政经费总额有限与高校数量众多,政府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多,但高校应积极主动多方筹措安全文化建设资金,保障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是硬件建设。安全文化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的支撑。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电子监控、门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安全防范体系更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必需品,应下大力气补齐配强。
2.配强队伍,练好内功,增强安全文化建设能力。一是选准补强人员。一支专业、专职、专心的高素质安全建设队伍是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除了传统的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外,学校应配备高素质的兼职安全人员和信息员。如借助学工干部、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掌握丰富信息的便利,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另外,下大力气抓好培训,以提高、优化他们的安全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加大宣教力度。安全文化是需要被知晓并内化于心的,安全宣传教育就凸显其重要性,只有吸引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安全知识教育进课堂,通过开设安全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掌握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使其更了解安全。此外,在学习之余,还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安全宣传无死角,通过悬挂横幅、张贴警示标语、广播、学校网站、微信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安全,真正形成人人皆知、人人关心安全的局面。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创新,改革过去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做法,倡导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积极与当地公检法、消防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定期邀请这些实务部门人员上门讲授法律、消防等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加强与驻地公安机关的协调,定期通报校园周边警情,联防联治,并经常性地开展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实行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在班级中设立安全员,专门负责班级的安全工作,及时将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顶层设计,科学评价,提高安全文化建设质量。一是系统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决定了其必须要系统、成体系,概念明晰,制度完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开花结果。首先,高校安全文化的概念必须要清晰明了。要深入调研高校安全文化的相关问题,认真归纳总结高校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内涵,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行学习讨论,并达成共识。其次,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原则,制订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以求实现安全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目的。二是科学评价。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建设—评价—修正—建设”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尤以评价检测至关重要,它涉及到高校安全文化的成败。科学的评价能够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质量、成效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首先,评价要科学系统。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决定了其评价也必然是全面系统的,是综合评价,要注重逻辑性、特殊性。其次,评价要结合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个学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包打天下”,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必须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设计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指标。最后,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应该尊重广大师生员工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对他们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的激励和评价,最终促进高校安全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