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2020-08-15肖琪
肖琪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
一 引言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教育扶贫是最具根本性、基础性和可持续性的扶贫举措。高等教育领域的资助工作一直受到教育领域甚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是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鲜明地提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1]。高校的“立德树人”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中“德”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人”是指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将“立德树人”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可以促进贫困生的全面成长,更能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3]。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将高校贫困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与德育功能实现进行有效契合,其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等特点,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拼搏奉献精神、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不断实践,激发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勇敢地肩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使命。因此,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高校资助德育功能的有效方式,既是高校资助的发展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二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在资助工作中认真规划与落实,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统性活动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4]。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通过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帮助其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可归结为道德品格的塑造功能、理想信念的引领功能、精神动力的激励功能、优化人生的培育功能等四项功能。
(一) 道德品格的塑造功能
在高校资助管理过程中,各类助学金的申报工作都要求学生遵循自愿申报以及如实描述原则;在评比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民主评议,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等。以上资助工作有序进行,需要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展诚信意识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诚信守时的品质[6]。另外,开展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知恩图报、乐于助人和甘于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 理想信念的引领功能
理想信念能够为人们的行动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的范围和渠道,如设立与专业相关的助学岗位,从而将职业理想教育引入到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养成职业规划意识,形成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资金的资助,让受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的关爱之情,寄托于受助学生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期望,从而借助资助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把个人利益、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利益、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三) 精神动力的激励功能
精神动力的激励功能是运用多种精神激励手段,以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通过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各种社会奖学金,为受助学生的学习、科研、创业等提供竞争平台,营造竞争氛围,促进受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活力和成长动力。另外,各高校在资助工作中以勤工助学的载体形式开展艰苦奋斗的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受助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一方面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挣钱的辛苦,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求实消费观念。
(四) 优化人生的培育功能
优化人生[7]是高校资助体系内在蕴涵的一种培育功能。所谓优化人生的培育功能,不在于高校资助工作能对受资助学生的人生进行一种外在的规划,而是通过一种生活化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促使受资助学生形成内在的认知,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 高校资助工作中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德育功能上,但是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德育功能的效果往往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对物质上的帮助。我国高校贫困生不仅仅存在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学业困难、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问题[8],总体来说综合能力欠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举办征文、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来实现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高校资助工作中实现德育功能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功能发挥失常
当前国家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各个高校都在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但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由于贫困生这一身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假贫困生”现象的产生。在收集贫困生信息时,不但有“假贫困生”隐瞒、谎报家庭情况,更有学生认为国家提供的无偿资助不拿白不拿。这一现象充分暴露了贫困生的诚信意识缺失问题。第二,有些贫困生并没有深刻领会资助政策及其育人的理念,出现使用助学金购买昂贵护肤品、名牌衣服鞋子等不正当使用助学金的现象,并且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业上;第三,有些贫困生感恩意识薄弱。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资助宣传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不积极参与其中。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好好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或者勤工助学等方式来解决经济困难;第四,部分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因为个人信用缺失,毕业后出现恶意拖欠贷款、违约等情况。
(二) 高校资助工作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过于传统
我国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设立诚信主题教育等活动的初衷是以自立自强、感恩、拼搏奉献为价值导向的,以丰富体验为重要内容,使得受助学生能够课外实践活动锻炼本领,锤炼品质。然而就笔者调研了解到,目前有不少贫困生认为学校资助管理中心组织的活动只是个形式而已,是校资助管理中心亦或是辅导员施加给他们的任务而已,大部分高校安排的活动主要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形式为主,对德育功能的实现不充分,导致对贫困生的影响力较低、感染力较弱。因此,他们在参与活动时大多是消极对待学校安排的活动任务。这就使得资助工作中德育功能的相关活动流于走形式,失去了本真的价值追求。
(三) 管理不科学
高校资助工作中德育功能的活动开展主要由校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由于人数众多,每个学院只有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负责指导活动,因此,指导老师严重欠缺,也是导致活动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资助活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活动的考核与评选主要采取以学院为单位,更有甚者,直接指定学生的方式。这样会挫伤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资助活动的积极性。
四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资助管理人员没有真正将实现德育价值融入到资助工作中,而仅仅停留在完成经济资助的任务上。当前负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高校辅导员,由于他们承担的工作量庞大,每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出现了工作流程化现象,忽视了资助工作的育人根本任务。同时在学校层面,没有营造“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等能力的社会实践平台。
五 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高校贫困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高校资助德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领域,如何准确把握其时代使命,如何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行融合与改革,这些问题无不关心到它在社会各界、学校以及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最终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正视矛盾、立足矛盾,并解决矛盾。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弥补现行的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缺失,成为塑造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生力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与长足发展。
(一) 课外实践活动与德育功能相结合、共同建设的发展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实现的最初目的在于锤炼品质,德育功能的内容则是随着其发展时期的不同赋予其时代精神内涵。因而,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即是将课外实践融入到德育功能的整体中去。高校教育资助工作者只有有效平衡贫困生课外实践活动与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课外实践活动真正保持其本真,成为陪伴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二) 传统与创新并行的去形式化的发展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的走形式化与创新发展之间的问题。由于我国现有高校贫困生人数较大的影响,对于相关执行部门来说,高校资助活动任务的开展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采取形式化的传统方式可以将任务难度降低,在形式上能够敷衍上级检查,避免初次被淘汰。因此,产生传统的走形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通过这一走形式化的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改变的效果。
当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正好迎合了课外实践活动质的改变契机,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要充分抓住机会,在传统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首先,将传统课外实践活动打造品牌项目,利用品牌效应深入到全体贫困生当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避免了形式主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贫困生的能力、责任心,以及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实践载体,充分将专业教师吸收到贫困生课外实践指导老师行列中,不仅使贫困生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的考验,还使得贫困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最后,以专项研究课题为载体,让贫困生参与具体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发展现状及国情有所了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三种课外实践活动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课外实践网络,从而形成了一条传统与创新并行的去形式化的发展路径。
(三) 建设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实现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参与主体,参与主体不仅限于贫困生自己,更包括政府、社会、学校,甚至是家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才能体现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发展以及其影响力,也与其德育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关联。为了充分落实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保证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实现,必须采取考核评价多元主体的机制。将高校资助工作纳入到班主任考核中,明确考核方案等,无形中将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捆绑在一起,多方联动,才能健全高校资助工作德育功能。
六 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实现,无论是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对德育功能缺失的弥补,对健全人格的培育,都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尽管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实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与德育功能相结合进行共同建设、传统与创新并行、参与主体多元化等发展路径,可以逐渐改善目前的现状,充分发挥贫困生课外实践活动在高校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时效性,完成高校资助工作德育价值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