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群发展能级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0-08-15聂钦宗吴士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梯队绿色生态长三角

□孙 凌 聂钦宗 吴士敏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区域经济大放异彩。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9 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为23.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3.9%。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三省一市在发展上各有侧重、各显特色。上海位于对外开放最前沿,江苏制造业全国居前,浙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安徽发展速度较快。各省市区域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情况,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27个城市的发展指数及排名。

|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构建长三角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

(一)确定统计指标

表1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能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十九大报告精神、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协调、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五个维度体现上海市及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合计21个指标(见表1)。

(二)确定评价算法

本文根据极值法对原始指标进行预处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根据决策矩阵和运算法则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线性加权法,计算五个分指数及排名,加总五个分指数,计算出总指数及排名③本文为表述方便,将指数统一乘以100。。

| 综合发展:上海得分最高,排名前10 城市中浙江省占5 个

(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最高

上海综合发展指数为169.9,排名第1 位(见表2)。杭州(155.2)、南京(151.2)、合肥(140.4)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三个副中心,发展情况整体较好,均位于第一梯队④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综合发展指数140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130-140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120-130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综合发展指数分别排第2位、第4位、第10位。

(二)浙江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较高,有5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

浙江省有杭州(155.2)、宁波(149.7)、湖州(142.9)、绍兴(142.3)、嘉兴(140.6)5 个城市位于综合发展指数的第一梯队。台州(138.7)、舟山(137.0)、金华(136.7)、温州(136.1)4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

(三)江苏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梯队特征明显,呈现“3、4、2”结构

表2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及排名

江苏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梯队特征明显,有无锡(152.1)、南京(151.2)、苏州(150.2)3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有南通(137.4)、常州(137.0)、扬州(134.9)、泰州(132.8)4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有盐城(129.9)、镇江(128.3)2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相对平衡,呈现“1、1、6”结构

安徽省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在三个梯队中呈现出“1、1、6”结构,合肥(140.4)位于第一梯队,芜湖(135.5)位于第二梯队,马鞍山(129.8)、宣城(128.4)、池州(127.7)、滁州(124.1)、铜陵(123.7)、安庆(122.9)位于第三梯队。

| 经济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

(一)上海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强,但经济活力待提升

在经济发展维度方面(见图1),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指数为51.4,排第1 位。南京(48.0)、杭州(46.1)、合肥(42.4)分别排第3位、第5 位、第9 位。从二级指标看,上海的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均排第1 位,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强,但经济活力排名靠后(排第23 位),主要原因是反映经济活力的两个指标(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在长三角城市中不突出,数值分别为6.6%、5.2%。

(二)浙江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队⑤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经济发展指数42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40-42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35-40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特征明显,呈现“2、5、2”结构

在经济发展维度,浙江省的杭州(46.1)、宁波(44.7)2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嘉兴(42.0)、舟山(41.8)、湖州(41.4)、绍兴(41.0)、台州(40.2)5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温州(39.7)、金华(37.9)2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三)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指数较高,有6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

在经济发展维度,江苏省有苏州(48.3)、南京(48.0)、无锡(47.6)、常州(44.8)、南通(42.5)、扬州(42.2)6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泰州(41.4)位于第二梯队,盐城(38.2)、镇江(35.6)2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1、2、5”结构,发展后劲较大

在经济发展维度,安徽省的合肥(42.4)位于第一梯度,芜湖(41.9)、马鞍山(40.5)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安庆(40.0)、滁州(39.9)、宣城(39.6)、池州(36.3)、铜陵(35.5)5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从二级指标看,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后劲较大。如合肥(8.5%)、芜湖(8.4%)、马鞍山(8.2%)、宣城(8.3%)、滁州(9.1%)的GDP 增长率超过8%,马鞍山(10.1%)、池州(12.1%)、安庆(12.6%)、宣城(14.9%)、滁州(15.4%)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超过10%。

| 共享发展:有效增强人民福祉,公共资源拥有率进一步提高

(一)上海共享发展指数排第2位,但公共资源人均拥有量待提升

在共享发展维度,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城市,不断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奋力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共享发展指数(30.8)在长三角城市中排第2 位。从共享发展的两个二级指标来看,在人民生活方面,上海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均排第1 位,但是在公共资源拥有方面,由于较大的常住人口基数,拉低了市民对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人均拥有量。2018 年,上海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在27 个城市中排第7 位,每万人拥有基础教育学校数排第25位。

图1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发展指数排名

(二)浙江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各城市共享发展指数较高

在共享发展维度,浙江省有杭州(32.9)、金华(30.8)、宁波(28.7)、台州(28.4)、绍兴(28.3)、温州(28.2)6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⑥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共享发展指数28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25-28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22-25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其中杭州排名第1 位。舟山(28.0)、嘉兴(27.0)、湖州(26.4)3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

(三)江苏省各城市共享发展梯队特征明显,呈现“3、2、4”结构

在共享发展维度,江苏省有南京(29.6)、苏州(29.5)、无锡(29.1)3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常州(26.5)、南通(25.3)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镇江(24.7)、泰州(24.7)、扬州(23.9)、盐城(23.6)4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各城市共享发展呈现“0、2、6”结构,合肥、芜湖位于第二梯队

在共享发展维度,安徽省有合肥(27.4)、芜湖(25.8)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铜陵(25.0)、宣城(24.5)、池州(24.3)、安庆(23.5)、滁州(22.5)、马鞍山(22.4)6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 开放协调:城市发展开放度高,城乡统筹发展仍需加强

(一)上海开放协调发展指数排第1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需提高

在开放协调维度,上海市拥有自贸区、自贸区新片区,不断坚持开放发展,建设优良的营商环境,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呈现量质齐飞的态势。上海开放协调发展指数为34.9,排名第1 位。上海在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两个二级指标中均排第1 位。但仍然需要持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常住居民与农村常住居民收入比从低到高在27 个城市中排第22位。

(二)浙江省开放协调发展整体较好,有6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⑦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开放协调指数24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23-24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19-23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

在开放协调维度,浙江省有宁波(26.4)、杭州(26.1)、嘉兴(26.0)、舟山(24.8)、湖州(24.4)、绍兴(24.3)6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台州(22.5)、温州(22.4)、金华(22.2)3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三)江苏省各城市开放协调指数呈现“3、5、1”结构

在开放协调维度,江苏省有苏州(28.6)、无锡(26.9)、常州(24.7)3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盐城(23.8)、南京(23.3)、扬州(23.3)、镇江(23.3)、南通(23.2)5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泰州(22.9)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各城市开放协调指数比较相近,呈现“0、2、6”结构

在开放协调维度,安徽省有芜湖(24.0)、合肥(23.4)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马鞍山(22.3)、池州(21.4)、宣城(20.6)、滁州(20.2)、安庆(19.7)、铜陵(19.4)6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 创新发展:投入高、产出高,创新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创新发展指数排第1位

在创新发展维度(见图2),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以高效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跨越式的增长,创新发展指数为35.0,排第1 位。上海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不断增加,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均排前列,但上海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第17位,相比较而言缺乏优势。

(二)浙江省有5 个城市创新发展指数位于第一梯队⑧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创新发展指数27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25-27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20-25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杭州排第2位

在创新发展维度,浙江省有杭州(32.4)、绍兴(29.7)、宁波(29.7)、嘉兴(28.0)、湖州(28.0)5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杭州创新发展指数在27个城市中排第2 位。温州(26.6)、金华(26.0)、台州(25.6)位于第二梯队,舟山(20.7)位于第三梯队。从二级指标看,浙江省各城市创新发展后劲足,如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浙江省的绍兴、湖州、杭州、宁波在27 个城市中分列前4位。

(三)江苏省有2 个城市创新发展指数位于第一梯队,南京排第3位

在创新发展维度,江苏省有南京(30.1)、无锡(28.9)2 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南京创新发展指数在27个城市中排第3 位。扬州(26.9)、南通(26.8)、镇江(26.7)、泰州(26.0)、苏州(25.5)5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盐城(24.3)、常州(23.5)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有2 个城市创新发展指数位于第二梯队,合肥排第15位

在创新发展维度,安徽省有合肥(25.9)、芜湖(25.1)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分别排第15位、第18位。马鞍山(23.6)、滁州(22.2)、宣城(21.8)、铜陵(21.5)、池州(20.7)、安庆(20.5)6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图2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数排名

| 绿色生态: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凸显,绿色发展理念需重点关注

(一)上海绿色生态指数排第23位,需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绿色生态维度,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生态环境。但是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上海绿色生态指数(17.8)位于第三梯队,排第23 位,说明还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绿色生态发展质量。

(二)浙江省绿色生态指数呈现“4、2、3”结构,湖州排第2位

在绿色生态维度,浙江省有湖州(22.8)、台州(22.0)、舟山(21.7)、宁波(20.1)位于第一梯队⑨本小节为了表述的方便,将绿色生态指数20 以上的作为第一梯队,位于19-20 区间的作为第二梯队,位于17-19 区间的作为第三梯队。,湖州在27个城市中排第2位。金华(19.7)、温州(19.2)2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绍兴(19.0)、杭州(17.6)、嘉兴(17.5)3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三)江苏省绿色生态指数呈现“1、3、5”结构,南京排第9位

在绿色生态维度,江苏省的南京(20.2)位于第一梯队,排第9 位。盐城(20.0)、南通(19.6)、无锡(19.5)3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扬州(18.7)、苏州(18.3)、镇江(18.0)、泰州(17.7)、常州(17.4)5 个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四)安徽省各城市绿色生态发展较好,有5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

安徽省的绿色生态发展较好,池州(24.9)、铜陵(22.2)、宣城(21.8)、合肥(21.3)、马鞍山(21.0)5个城市位于第一梯队。安庆(19.3)、滁州(19.3)位于第二梯队,芜湖(18.7)位于第三梯队。

| 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能级的相关建议

(一)引领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根据《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需要明确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发挥在经济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协调、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综合实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成为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平台。

(二)补齐短板,进一步构建区域共享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已经形成、交通已比较便捷,针对先行城市优势资源多但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城市人均拥有量相对充足但优势资源缺乏等短板,在医疗、养老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域内流动,促进优势资源区域内均衡布局;在教育方面,进一步以“联盟”或“联合体”为抓手,打造立体教育网络;在文旅方面,进一步促进旅游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在污染防治、促进人力资源流动等方面也要协同一体、互动互促,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对一体化的认同感。

(三)互通互联,进一步创新城市间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

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产业分工明确,在各层级城市间形成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实现区域内各成员主体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以创新为全新的发展引擎,如发挥浙江各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利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三省一市各地区各部门间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打造透明高效、公平共享、国际化、法治化的区域一流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集聚辐射效应最大化。

(四)全面融合,进一步降低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

长三角一体化更多的是各种经济主体、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的全面融合,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态建设,都要在顶层设计中明晰一体化发展大格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各城市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障碍,深化区域内分工,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通过“大融合”“大市场”“大平台”,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全面合作。

猜你喜欢

梯队绿色生态长三角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