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重点与效果
2020-08-15巩芳
巩 芳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急性心力衰竭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危重症,典型表现为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起病急且进展迅速,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情将迅速进展,对其健康存在严重的威胁。但在急救与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常伴随很多的焦虑情绪,容易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探讨更为合理的护理方案[1]。故本次研究分析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患者的重症护理重点,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计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52~80(67.91±4.51)岁,实验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3~81(68.10±4.42)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满足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认知功能正常,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加强对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控工作,并对用药进行指导,推荐合理的膳食营养方案。实验组则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吸氧护理,对症状轻微的患者,维持低流量吸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可采用面罩吸氧,但需要注意控制吸入纯氧的时间。(2)急救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立刻将其送入重症监护室,密切关注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使用留置针,维持静脉通路的畅通。定期进行CK-MB、血清中心肌酶CK、电解质、血常规等的检查,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2]。(3)心理干预,患者病情严重,常伴随胸痛、胸闷等症状,容易让患者出现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为此,需要加强对患者负性情绪状态的评估,掌握好患者心理的需求,加强疾病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的讲解,并叮嘱患者家属增加陪伴,给以患者信心,辅助患者重构心理平衡。
1.3 观察指标
(1) 对比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2)对比治疗效果,症状、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症状与生化指标改善,判定为有效;未见明显改善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8.12±7.40)分,高于对照组(42.51±4.58)分,P<0.05(t=17.9002,P=0.0000)。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0%(36/37),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38%(29/37),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x2=16.757,P=0.000)。
3 讨 论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进展迅速,为器质性心脏病进展至终末期的常见表现,多为心功能异常而引发,将造成心脏负荷加重,心排血量降低,继而可诱发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以及局部灌注不足等。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生之后,患者常伴随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这就要求积极加强护理工作,做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以便于急救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保障临床疗效。另外,患者普遍医学知识缺乏,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所以容易出现治疗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耐心解答其所存在的疑惑,转变患者对疾病措施的认知。而在患者入院之后,为节约急救的时间,必须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应该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缩短确诊、开始治疗的时间,并注意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控,避免患者出现意外,并为后期用药治疗做好基础准备[3]。而配合吸氧,则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改善患者的不适,这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也是有着显著价值的。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次研究所制定护理方案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加强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对此临床应当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