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2020-08-14曹丽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设置高校

摘 要:通識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着课程内容太过分散、课程结构过于单一以及课程选择过于被动的问题,为此,高校同时课程需要合理设定通识课程的目标,设置通识课程的内容,选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构建通识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 通识课程 设置

通识课程指的是将接受教育的学生看作一个具备完整性以及主体性的对象,并开展素质教育,主要目的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中各种文化冲突层出不穷,价值混乱以及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教育充斥着困惑与挑战,所以,高校通识教育显得更加重要。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内容,想要发挥最大化的功效,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为此,本文探讨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改革对策,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过于分散

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繁杂,没有进行合理化设置,不成体系。通识教育依然局限于基本语言以及技能等层面,没有完全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识课程采用网络选修的方式开展,网络选修课程在内容设计的时候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和系统。这种分散化的课程内容不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有序开展。

2.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通识课程结构包括了两类,第一类由计算机、思政以及外语等课程组成的必修课;第二类主要由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组成的选修课。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对于第二类课程则普遍不够重视。因此,选修课通常采用网络选课的方式开展。此外,单一而又局限化的理论授课,造成学生体验存在片面化与狭隘性。

3.课程选择过于被动

通识课程设计多样性与层次性欠缺,课程体系化、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不足。多数学生学习选修通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规定。但是,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通识课程。因此,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同时内容丰富的课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1.通识课程目标的设定

因为不同高校办学定位以及理念存在差异性,明确满足所有高校要求的通识课程目标比较困难。可是,从整体来看,高校通识课程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第一,培养良好公民素质,提升公民责任感,培养合格公民。第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树立独立思考学习态度。第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使得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第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文学以及音乐作品都一定的鉴赏能力。第五,从区域特色出发,立足地方,推动学生对当地的文化、政治与经济建设有充分而又全面的了解。

2.通识课程内容的设置

按照同时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将高校通识课程分成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识必修课,下设两类,一类是思政、外语、计算机以及体育等课程,另一类是通识核心课程。第二,通识选修课,下设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公民素质教育、艺术修养教育、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第三,自由选修课。包含了尔雅、智慧树等相关网络课程。第四,隐性通识课程,涉及社会实践、宿舍文化以及社团建设等课程内容。各个院系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填充相关板块的课程内容。在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满足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办学类型的差异性,保证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将文科作为基础的院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人文类、社科类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此外,还要从区域特色出发,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增加具备本地特色的通识课程。

3.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校需要将通识课程置于教育核心以及基础地位。地方院校要强化通识教育制度设计与建设,对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采用学分制与导师制,开展个性化以及自主化学习,完善学生培养与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通识教育的实施。积极完善教学组织模式与教学方式,从教学模式上看,积极的实施名师授课、大小班交替研讨的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实施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可以聘请高水平名师到校讲解通识课程,这种做法可以让本校优秀教师与教授也会主动参与到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此外,按照通识课程的实际需要,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导师制授课模式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通识课程评价机制的构建

高校在完善通识课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估方法,除了将纸笔作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评价方法,还要注重对课堂出勤率以及参与情况的考核。从横向以及纵向两个方面对学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持续性评估。任课教师要按照评分机制,科学评价学生成绩。学校要监督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授课模式。通识课程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地增加一些讨论式以及参与式的内容,保证通识课程的授课质量与专业课程保持一致,有意识的整合相关知识,共享教育资源。

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全新阶段,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着不断转型的发展态势,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以及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各所高校需要不断拓展通识课程的比例,丰富课程种类,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少锟,刘贤昌.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探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8):77-78.

[2]翟俊宇,王杜春,韩文灏,马海鹍.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比较与思考——以四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23):146-151.

[3]陈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9(09):78-82.

作者简介

曹丽霞(1969.12—),女,汉族,山东费县人,学历:本科,学位:硕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通识教育、运筹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设置高校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