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博览事业研究

2020-08-14薛峰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张謇南通社会

摘要:中国博览事业起于清末,张謇作为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倡导者、开创者、参与者,在其家乡创设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及多项博览事业,组织南通企业参与了多项博览会。在他的带领下,南通为中国近代博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而这些博览事业的出现,为推动南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也为当代南通博览事业的兴盛繁荣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张謇;南通;博览事业;社会

博览事业自古有之,而近代博览事业则是欧洲工业革命前夕,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展览会、陈列会、劝业会等,在近代中国亦被称之为“赛会”,主要为出品的展陈、促进销售、扩展市场之用。而在更大范围的意义上,近代博览事业还包括博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

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较早地认识到了博览事业对于实业、教育的作用,早在19世纪末,他在《变法平议》中便将举办博览会列为改良政治、振兴实业的一项变法内容,认为“博览会尤有益于工”。到1903年,张謇赴日参观大阪博览会时,对于博览会、博物馆等博览事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说,癸卯东瀛之行乃张謇近代博览思想和事业的实际起点,对张謇以后的实业活动和地方自治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后,张謇于1905年分别上《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两文,以请求清政府推进博览事业的建设。南通是张謇先生的家乡,也是张謇最早实践其关于兴办博览事业主张的地方,而在张謇带领下的近代南通,亦为近代中国的博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謇带领南通走向世界博览会

南通产品主动出口是从参加世界博览会开始的。早在1903年张謇赴日本参加大阪博览会时,张謇便对南通许多物产未能在此次博覽会中展出而感到遗憾,他发出“以余乡而言,通州、海门墨核鸡脚之棉,吕四真梁之盐,皆足与五洲名产争衡,皆不与焉”的感慨。而这也是促使张謇积极推动南通产业走向博览会的重要原因。

1906年,意大利万国博览会在米兰举办,在此次参会的比较中张謇感受到了中国的弱小。他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调查欧西实业纪要>序》一文无不感慨道:“夫密拉喏东西会场合计方八十三万迈当弱,而中国商品陈设,仅渔业占其方四百迈当,工艺占方八十迈当又四十迈当,无论其相形而绌矣。”。即便如此小的规模,中国最终却是“得奖牌、奖凭百余张”,南通所获亦颇丰,张謇所办的吕四同仁泰盐业公司的产盐获头等奖,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颐生罐洁公司的罐食同获金牌。这是南通产品首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也是世博会舞台上南通身影的初现。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此时张謇已在北京就任农商总长,他对这次博览会也十分关心,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中国展品共获1211项奖,在31个参展国中获奖数量独占鳌头。同时,南通对参与此次赛事也格外重视,将本地的《江岸图》、《五山图》送至江苏巴拿马赛会协会,并作文以说明。最终,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沈寿所绣的耶稣荆冠像神采如生、形象逼真,获得当地艺术家的好评,赢得博览会金奖。而张謇本人也因为在实业、教育、科技、农垦交通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博览会的大奖,奖状至今保存在南通博物苑。

为推动南通产品走向世界,张謇还组织创办了南通绣织局,从事绣品经营,在纽约第五大道办了分局,使南通刺绣走入国际市场。此外,南通绣织局还积极组织秀制品参加世界博览会。1926年,中国在参与美国举办的费城世博会时,南通女红传习所与嘉兴女子中学校等纺织机构获手工刺绣类的甲等(大奖)。为南通纺织品远销海外创造了良好的声誉。

张謇兴办南通本土博览事业

在南通产品不断走向世界博览会舞台的同时,张謇又推动了南通本土“赛会”的发展,这其中以商品陈列所、劝工场为代表。1906年10月,为刺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中华民国农工商部率先开设京师劝工陈列所,“专供陈列中国自制各货,供人观览,以为比较改良之张本。”不久,1907年5月,在张謇与其兄张詧的倡议下,组织建设南通商品陈列所,最初是在南通城西南一处魁星楼的基址上添建楼房。后因“地处河心,参观不便”,1913年,将其迁至南通城内武庙处,并增设劝工场。此时的商品陈列所规模甚大,样式楼房前后二十九幢,前半部分为劝工场,后半部分为陈列所。张謇把所陈列的商品分为天产、工艺、美术、教育五个部分。在他看来,商品陈列所及劝工场“于工商业前途有密切关系计”,两处日常经费由南通商会出资,使两处得以发展,成为南通加强商品交流,促进人民智识的重要媒介。

除了南通本土“赛会”的举办,张謇还创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不同于博览会那种规模宏大、有时间期限的展览形式,博物馆要显得规模稍小,而时间地点较为稳定。张謇兴办南通博物苑的思想发端于1903年他东游日本时在各地参观各类博物馆而引发的念头,回国后不久,他根据在日本考察所得,于1905年先后上书交由学部与张之洞。他建议效仿东京帝室博览馆,在京师建立国家博物馆。但上书之后,张謇并未一直等待清政府的支持便率先开始了在自己家乡南通创设博物苑的举措。

早期的南通博物苑建设在通州师范学校校河以西,张謇在此地营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的公共植物园,这便是南通博物苑的前身。张謇在此基础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据《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记载,博物苑(1905——1914 )十年建设共投资花费银48,760.868元,这部分开销仅限于员工劳务费和基础建设费。张謇曾多次亲拟启示,为博物苑广征展品,并将自己家中的收藏品捐赠给博物苑。他自己亲任博物苑总理,聘任正在通师求学的孙钺担任苑主任,管理日常事务。

到1914年 ,经过十年辛苦营筑,博物苑已经建成天然(自然)、历史、教育、美术四部。根据同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记载,天然部包括动物类460号,植物类307号,矿物类1,103号;历史部包括金类439号,玉石类86号,瓷陶类51号,拓本类45号,土木类16号,服用类49号等;美术部包括书画类101号,瓷陶类113号,雕刻类43号,漆塑类10号,绣织类8号等;教育部包括科举、私塾、学校三类,共87号;四部总共2,973号。此后历年有所扩充,到1933年孙钺辞职清点移交,苑品已增至3605号,据说价值不下于五十余万元。私人办的一个县博物馆,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与水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成绩。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进行了高度评价,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这是我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经过多次论证决定的,并获得国际博物馆界的认可。张謇经营南通,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示范全国。南通博物苑则是这个理想社会的重要一环。南通博物苑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同时也通过传播科技知识引领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从而促进民众素质提升,推动了社会进步。

南通图书馆——张謇对南通博览事业的又一贡献

在张謇的博览观里,图书馆与博物馆等一样,也属于博览事业的范畴,他曾说过“今为我国计,不如采用博物、图书二馆之制,合为博览馆”。1904年,在张謇题写的《古越藏书楼记》中便指出泰西之所以“民愈聪国愈丰”,是因图书馆与学校并重。他认为“国人若能举私家所藏书公诸其乡,犹是民也在,何必不泰西若”。他呼吁全国各州县效法徐氏,出其所珍,办公共图书馆。而他这一理想的实施地便在家乡南通。

在张謇对南通博物苑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构建图书馆最早的实践。“中建三楼为馆,以储三部(天然、历史、美术)之物,而以教育品附焉。”而这里的“教育品”主要是指图书。这一时期,图书馆与博物馆是一体的。之后,张謇张謇开始使图书馆独立,1908年,张謇上奏《请建图书馆呈》,他指出:“图书馆而系预备立宪自治章程第一款必办之事。”同年,他创设通州图书馆于城南东岳庙,许人观览。

到1912年时,南通图书馆规模达到“凡藏书之楼十有六,阅书之楼三,馆长之楼三,曝书之台五,写书校书编书订书之室四,延客之室二,职员之室五……书有并纳,亦渐有增,粗有次第。”张謇又投入大量的钱财,扩大图书馆的规模:“乃拓地馆西为楼,亦有十六,筑复道以通。度书之架椟,凡三百三十,先后凡用银二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岁用之银二千四百元或强,皆张謇任之。书出自张謇者十之六,贻诸友好者十之四,不以累乡之人。”此时的南通圖书馆已达到“台出岑楼,其高八尺,修广相承,方几五十,赢级旋升,开通正直……”的规模。

此外,在创设图书馆的基础上,张謇还注重图书的搜集整理与志书的编撰工作。在营建图书馆的过程中,他将家中以及四方所收集到的图书与志书大量捐赠给南通图书馆。还请“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为南通地区图书馆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情系乡里:张謇以“博览”推动南通社会发展

从张謇在南通兴办博览事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其在推动博览事业发展过程中对南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博览事业与地方自治紧密结合,张謇推动博览事业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以实现南通“地方自治”。其次,通过博览事业的兴办,起到了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作用。他在南通本土的创办的博览事业如商品陈列所、劝工场等,有效促进了南通工商业的发展,此外通过推动南通参加世界博览会,加大了南通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促进了南通产品的对外销售。此外,张謇兴办博览事业的目的在于教化民众,以推动社会教育。在张謇有关博览事业的论说中,他对于博览事业的功用,多与教育相结合。在《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张謇提到“有图书馆、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在《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中,张謇指出博览馆可以“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基于此,张謇还提出了“设苑为教育”的社会教育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领先的。

在张謇的带领下,南通的博览事业始终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着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的作用。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严格地说,张謇的性格与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性格是有所区别的,它是一个务实的然而又有理想的事业家。”张謇的身份是多重的,但无论如何评价,都无法抹杀他作为积极的家乡建设者的形象。他成长于南通,而后一生事业也近乎在南通完成。仅以博览事业为例,张謇虽推动多项博览事业的发展,但纵观其博览历程,会发现他的大部分成功的实践都是在南通本土实现,或是以南通本土为基点进行创设,他情系乡里的形象始终刻在南通城市发展的记忆里。

今天的南通,在张謇所开创的事业基础上,在经过长达百年的奋斗,业已成为“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北上海”。经济起飞,成为举国瞩目的教育之乡,博览事业更是走在领先地位,中华慈善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南通城市博物馆等一批批带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成为了南通地区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啬翁若有知,也会欣慰的的认为家乡已是“足与五洲名产争衡”了。

参考文献

[1] 马敏:《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84页。

[2] 黄正平:《大情怀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第84页。

[3]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8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539页。

[4]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333页。

[5] 黄正平:《大情怀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第85页。

[6] 张謇研究中心重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03年,第183页。

[7] 张廷栖:《学习与探索——张謇研究文稿》,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83页。

[8]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9页。

[9]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10]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2页。

[11]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13页。

[12]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

[13]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59页。

[14]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13页。

[15] 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14页。

[16]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9页。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张謇与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编号:201910304011);江苏省重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张謇与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编号:201910304003Z)

作者简介:薛峰(1999- ),男,山西大同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生。

猜你喜欢

张謇南通社会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称呼见人品
展览纪录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