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
2020-08-14李凤琳龙孟桥
李凤琳 龙孟桥
摘要:在“一带一路”牵动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依托资源、地缘、区位优势,中俄旅游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集多种产业和功能于一體的旅游业,能够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交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增进不同国家间的感情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中俄两国地理毗连,又是近邻,不同的文化背景吸引两国的游客频繁来往,双方的旅游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本文梳理中俄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发展的建议,目的在于引导中俄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俄;旅游合作;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国与俄罗斯都是灿烂文明的旅游大国,长期以来都是友邻关系,两国人民交往十分密切。旅游早已变为两国经贸互助的基本点,旅游交流是彼此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2008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为79万人次,而俄赴华旅游人次达310万人次,中国已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客源国,俄罗斯也成为中国第三大客源国。
俄罗斯大力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两国结合“一带一路”合作方针,从战略高度开展务实合作。俄罗斯在科学技术、资源和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中国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这些互补优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力。两国通过开发、挖掘并形成很多新的旅游项目和合理的旅游线路,使得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两国旅游合作稳步增长,虽然旅游合作发展空间非常大,但是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给予对策。
二、中俄旅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不合规,服务质量较差
一是俄罗斯市场方面。主要表现在出入境手续时间久、费用较高、所需资料繁琐;服务人员的态度、水平较差;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不足,缺乏足够数量的2-4级星际酒店,进而接待能力有限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俄官方数据表明,国民前往国外旅游的数量远高于国内游,证明了旅游业是俄向他国的“输血”管道。
二是中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很多旅行社无证经营、“帮帮干”队伍屡见不鲜等。例如,将相同的旅游产品在几家旅行社进行对比发现差价在2倍左右,明显的欺客宰客、违反合同约定、坐地起价等不良行为;旅游景区甚至存在公厕设置不足、乱扔乱涂、随地兜售商品者等问题。然而旅游景点的火热程度是与旅游者的感知、期望及旅游活动中的满意度息息相关。[1]其市场的经营杂乱无章、欺瞒客户、服务质量差等让人感受不到尊重、关怀及舒适,导致游客期望落空,满意度低,从而严重使旅客对出行选择目的地的意愿受阻。
(二)跨国旅游产品宣传不够,相互认知度较低
首先,两国旅游公司对海外宣传的力度不够,缺乏在海外宣传的资金,俄罗斯政府每年拨给旅游业费用预算只有500万欧元,中国政府每年拨给旅游业费用预算只有800万人民币,而欧美各国每年用于旅游广告的费用高达3500万欧元。其次,彼此对旅游资项目认知不足。除万里长城、故宫、颐和园以及普京曾到访过的少林寺之外,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其他主要景区的认知度仅在 5%-15%左右;因此,两国对彼此的认知仅仅是标志性的景区和景点的而言的。最后,文化认知度低。尽管中俄两国连续举办了多次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相对于其他著名景点来说较少,中国湖南省是红色旅游地集中最多的地区,而中国旅游较熟知俄罗斯与党、列宁有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俄红场列宁墓、伏尔加河旁的列宁故居等。跨越国境的旅游对国外宣传的力度不足是旅游合作发展较慢原因之一,那么别国民众很难了解该国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行业的高等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跨境旅游产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通晓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熟悉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和语言,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缺少原始的经验积累,发展又缓慢,又缺乏富有创意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而沿线城市高层次的高校甚少,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之现有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变化,人才对于旅游行业甚至各行各业来说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棘手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学手段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专业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耽误了学生的职业成长;二是旅游业人才缺乏培训。企业所处的环境在激烈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都要求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目前培训机制的滞后使员工达不到市场要求。三是割裂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不重视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及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服务中生硬、呆板,纸上谈兵等问题,让企业对高等教育质疑。
三、促进中俄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是旅游业发展的源动力
两国多次举办“旅游年”凸显了对开展旅游合作的重视,强调了旅游合作在中俄伙伴关系中的特殊作用,这为教育、旅游等中俄人文交流带来极好的合作前景。所谓双方应抓住“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战略协作的发展契机,不断加强经济务实合作,扩大对旅游项目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对旅游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此外,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及单位应该携手努力,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益于双方利益的经济和旅游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经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把各自的旅游优势化为合作优势,共同打造最具有魅力的“一带一路”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旅游业成长的动力在于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
(二)重拳整改旅游市场,关键提升服务质量
中方要积极出重拳,严厉打击一批违法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以强买强卖为突破口,以坐地起价、不合理低价为线索,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良好旅游环境。而俄方则要简化出入境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护照操办事务等。首先,两国旅游公司要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结成旅游网络同盟,争取成为彼此正规地道的批发商或代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发布旅游最新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所有人获取,提升服务效率。其次, 加大旅游市场清理整顿的力度。将现有经营旅游的旅行社或代理点统一整合规范,按照统一原则,将相关的旅游产品实施集约化经营,从而规范市场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最后,把旅行社、酒店住宿、出行工具、吃喝玩乐等旅游要素进行合理分配、有效整合为游客提供全方面的服务。综上,只有做到规范化市场,真诚地为旅客所想所做而慎重考虑,给旅客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营造一个令人温馨的旅游环境。
(三)注重海外宣传力度,提升彼此对旅游产品认知
媒体组合营销策略需要把广告、网络、促销、公关、直销、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于营销活动的范畴之内,把统一的两国旅游资讯传达给目标市场。[2]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旅游合作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据调查,互联网是民众得到有关旅游信息的最佳选择,超过七成。其次是电视,接近一半;杂志和家人、亲友介绍为 1 成。因此,要构建以中俄旅游合作官方网站、电子商务为平台,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塑造国际化品牌。通过利用新媒体营销渠道,如Facebook、Twitter 、Microblog、WeChat、QQ等网络社交平台以及其他主流搜索引擎以图片、 文字和视频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相關优质资源,发布和传播进行信息投放,推广品牌产品、项目和企业。要创新文化内容建设和产品营销模式,拍摄质量上乘、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的专题片,举办主题性的摄影比赛、体育赛事以及会展、节庆活动等,通过各类媒体传播,提升两国景点的影响力和曝光率,塑造国际品牌。同时也需要深入了解两国本土特色的社交媒体及其他互联网应用,让民众随时随地了解旅游资源,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四)实施多元化人才机制,发挥高等学校培育人才的作用
多元化人才是深化中俄旅游合作的必要保证,否则,其发展速度很难提升。故而,两国应建立国家旅游人才培训与开发基地,使人才真正成为旅游业的最重要的资源。首先,要积极寻找优质的人才来源,建立旅行社与高校长期合作机制是最好的选择,不仅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能拉近他们与旅游市场的距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还要建立旅游监测所,组成旅游人才研究机构,定期向高校发布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以便高校及时完善教学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以导游语言训练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中俄旅游人才。语言不通是不同国家及民族交流的主要障碍,当下中俄互办“语言年”是促进中俄语言培训有效措施。[3]在强化中俄语言培训的基础上,要突出导游语言,即要说“行话”,要言之有礼、言之有趣,这样培养的旅游人才的专业水准才会高,更好服务于跨境旅游,才能确确实实地促进跨国旅游的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针对中俄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发展,两国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需要主管一些工作,联合地方旅游局、企业界及有名望的社会人士,分别针对相应的问题开研讨会、协调会,拿出统一行动的市场开拓方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跨国旅游合作的大发展。 [4]
结语
普通民众相互往来,是中俄旅游合作的现实条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协作的社会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旅游合作创建富有生命力的大国外交,也就应了那句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因此,两国旅游合作特别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未来发展的规划的制定,真正做到求真务实、科学有效,使旅游业能够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总结旅游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经济动力不足、市场不规范、对外信息发布途径欠缺、人才较少等是造成旅游业发展低层次的重要原因。从这些问题提出了中俄旅游合作对策,相信在两国政府对旅游的高度重视下,通过资金投入、经济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帮助和引导,旅游合作将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匹赞姆等.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M].舒伯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ISBN 7-81084-422-9
[2]周彬,钟林生,陈田等.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J].经济地理,2013,33(6):182-187
[3]孙延旭,张毅.中俄旅游教育论坛文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10:ISBN 978-7-5637-1139-0.
[4]郑颖.影响中俄旅游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开发俄罗斯旅游市场的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01)
作者简介:李凤琳(1995-),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研究
龙孟桥(1994-),女,壮族,在读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