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电视剧《京华烟云》与同名小说主题的差异

2020-08-14邓菊香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改编道家主题

摘要:文学作品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后,从纸质书写变成了图像表达,两者载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因此在故事情节描述、人物形象塑造以致主题表达等方面难以保持完全一致,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林语堂先生的小说《京华烟云》(以下简称“小说”)和同名电视剧(2005年,张子恩执导,赵薇主演)(以下简称“电视剧”)为例,分析文学作品和电视剧作品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主题;改编;差异;道家;姚木兰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聪慧且美丽,是作者林语堂心目中“理想的女子”。姚木兰的父亲是修道之人,木兰受其父亲道家思想影响极深,作者称她为“道家女儿”。改编拍摄为电视剧后,有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较之小说有了一定的改变。影视和文学之间有各自的特性,为了表现的需要,改编时对文学作品进行一些增删、变通或通俗化是有必要的。

一、故事情节差异

影视擅长讲述通俗故事,而故事富有戏剧性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影视作品为了增强戏剧性,突出矛盾,在改编中会增加、删除或者改写一些故事情节。电视剧《京华烟云》对原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进行了调整,使得改编后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矛盾冲突更加尖锐,不时设下悬念,吸引观众,以保持和提高收视率。

姚木兰的哥哥体仁与丫鬟银屏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改编后的电视剧舍弃了这两个人物,但把这俩人的故事改编揉合到曾荪亚与曹丽华的故事中了。曾荪亚是木兰的丈夫,因了这段故事的改编,木兰的人生历程与小说中的有了很大的差异。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曾荪亚自幼相识互有好感。曾家向姚家提亲时,木兰的父亲从双方的性情和生辰八字推算,认为木兰和荪亚是合得来的,所以同意了这门婚事。木兰虽然喜欢立夫,但她看到荪亚也会脸红。木兰相信万物有道,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况且曾家对她有救命之恩,她也喜欢曾家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所以她顺从了父母的安排。和荪亚结婚后木兰能把家庭经营得很好,可见木兰是能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并能随遇而安的。道在人生里就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天命,道家认为天命是不可逆的。木兰受道家思想影响极深,面对命运的安排她平静地接受并适应了。

受道家避世修行、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木兰一心向往幽雅山居。在结婚多年后,木兰终于得偿所愿,一家人移居杭州过起了朴素简约的田园生活。但荪亚很快就厌倦这过于平淡的日子,与女学生曹丽华相恋。木兰察觉后主动与曹丽华结识成为朋友,并给了曹丽华两个建议:或与曾荪亚了断关系,或进入曾家为妾,曹丽华权衡后选择了前者。可见木兰豁达、通透,做事考虑周全。她冷静、机智地处理了婚姻中的问题,在谈笑中化干戈为玉帛,化情敌为朋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温和明朗。这与电视剧中两人明争暗斗的难以名状的尴尬关系,差别非常明显。

改编后的电视剧,木兰是代妹出嫁与曾荪亚结为夫妻。荪亚不喜欢木兰,婚后对木兰以冷淡相待,并与曹丽华育有一子。电视剧大约用了二分之一的篇章演绎了木兰在婚姻中如何隐忍丈夫的冷漠、在丈夫与曹丽华爱情故事的阴影中尴尬地生活。为了获得丈夫的爱,木兰付出各种努力,希望能改变丈夫、感化丈夫。在曹丽华死后,木兰主动抚养曹丽华的儿子,木兰的无私付出终于感动了丈夫,获得了丈夫的关爱。说明了木兰是一个隐忍、宽容、坚强的女性,生活过得压抑又深沉。

木兰与荪亚的婚姻,小说表明了这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注定的姻缘,当婚姻出现问题时木兰也能从容应对并能接受不同的结局,木兰能随时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反映出道家听天由命、万事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而电视剧着重表现木兰遵守儒家伦理纲常,反映封建社会中妇女坚强隐忍、宽容大度、无私奉献的儒家传统美好品德,折射了一种苦尽甘来的生活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差异

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员关系复杂,改编为电视剧后,舍弃了部分次要人物。这样可以把镜头更多地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集中篇幅刻畫主要人物,以便表现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塑造他们的形象,充分展示他们的风采。

小说中木兰荪亚两人由青梅竹马进而结为夫妇,生活平淡自然但又不缺乏诗情画意。电视剧中木兰是代妹出嫁的,和丈夫没有感情,所以有相当多的篇章是描述木兰为获得丈夫的关爱而努力,木兰不再如小说中那般过着惬意恬淡的生活,生活重心已经与小说中的有了相当大的差别。

小说中的木兰从小受父亲道家思想的熏陶,上过新学,知书达理,坚强隐忍,亲切和蔼。木兰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使她婚后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大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事务。中日战争爆发后,木兰从茫然、恐慌很快过渡到适应并能从容面对现实。她送儿子上战场抗日,一家人在往南逃亡的途中不畏艰难收养多个孤儿。木兰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尽了一份力量,她的小爱变成了大爱,从爱家到爱国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完美升华,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木兰的一生,是受道家思想影响不断领悟生命的过程,是充满道家气息的一生。

电视剧中的木兰,如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似的。在曾家冲喜的当日,新娘姚莫愁任性出走,曾太太上门下跪求亲,提议木兰代嫁,木兰父母不愿勉强木兰,只能下跪还礼道歉,双方僵持不下。木兰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心放弃自己心中的所爱孔立夫,代妹出嫁,不让父母为难,给曾家救场。当她穿好嫁衣出现在双方父母面前时,木兰身后闪现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昏暗的客厅,照亮了厅中的三位老人。木兰这个出场犹如救星般,身后闪耀的光芒衬托得她如救苦救难的神仙,这可以理解是编导对她的人设定位。纵观全剧,木兰的人生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和解救她那些有困难的亲朋好友,解决她周边出现的诸多难题,更主要的是拯救她自己的婚姻,她的仁爱充分显示她的智慧与无私。比如曾太太认为要想“这个家不败”,只有靠木兰(当家)。儿子曾荪亚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曾老爷曾太太把希望寄托于木兰身上,希望木兰能改变荪亚,于是木兰努力劝勉丈夫务正业,建议丈夫出国留学。在曾荪亚外出留学时居然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而相信木兰,把曹丽华托付给木兰照顾,而木兰也能委屈应承并努力践行承诺。在曾家二儿媳牛素云吵着分家产时,木兰为了保住一箱甲骨,放弃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家,牛素云占得两份家产,更有财力去解救她在监狱中的父亲。在孔立夫因得罪人和写文章被当局抓捕时木兰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在警方抓到贩毒的牛素云时木兰想方设法去保释她。在曹丽华死后,木兰帮她抚养儿子。中日战争爆发了,木兰带着曹丽华的儿子和自己的女儿等一大家人逃难。电视剧塑造了一个大公无私、宽仁慈爱、坚强隐忍、重情重义的传统完美女性。这类女性以照顾家庭和亲人为生活的中心,凡事都以别人的利益为重,往往牺牲自我顾全亲情或家庭。

小说着重描写木兰卓越的适应生活的能力,木兰随缘而安,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既具有道家的清新洒脱,又具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表现了道家为里儒家为表的儒道结合的独特风貌。电视剧所塑造的木兰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典范,她为了大局能不惜牺牲个人的感情和个人利益,如观音菩萨般仁慈智慧的伟大女性形象。这样的形象既符合封建儒家思想对传统女性忠贞贤惠形象的要求,亦满足了中国传统男人心目中对传统完美女性的心里期待。

三、主题的差异

改编是一种既带有限定性又带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成功的改编应该是要忠于原作主题,保留原作精华,一般不改变原作的情节骨架、主要人物和艺术风格。《京华烟云》在改编后,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较之小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么其所承载的思想和内容也不可避免的会随之有所改变。

小说的主人公姚木兰既具有儒家稳重的处事风范,又具有道家超脱的自我风采,儒道结合使她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魅力。木兰的这些优秀品质,主要是受父母尤其是父亲姚思安的影响,所以小说的灵魂主人公其实是姚思安。姚思安钻研黄老之学多年,是真正的道家高士,他冷静异常,遇事处变不惊,方寸泰然,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姚思安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女儿并给她们挑选了适宜的人生伴侣;他劝勉孔立夫远离政治,发挥自己学识所长,立夫于是潜心钻研学问,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姚思安劝诫牛素云不要效忠日本人,一旦中日打仗“你可是个中国人”,后来牛素云迷途知返,暗中协助锄奸团杀了很多特务;姚思安根据日本人惨无人道的侵害预测中日战争迟早要爆发,他从“福气论”认为日本人没有统治中国的福气。他的智慧和远见让人心生敬佩。最后,老年的姚思安在睡眠中安然逝去,他的逝去非常平静,他知道生死是自然,死就是“返诸于道”。犹同庄子在他妻子死了以后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从姚思安父女的生活以及他们处世方式,小说表达了一种生活的和谐与恬淡,生命的超脱与自在,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

电视剧中,姚思安知道木兰婚姻不幸想要离婚时,他也只能劝木兰慎重。为了研究甲骨文姚思安用自己所居住的宅子换来一箱甲骨。为了重新购买新宅子姚家又与牛家起冲突。为了不让甲骨落于日本人之手,姚思安在熊熊烈火中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剧中虽也交待姚思安为修道之人,可从上述之事来看,他积极入世,对身外之物、对世俗之事并没有道家那种超然于外的态度。

四、结语

小说通篇受庄子的影响,抒写了木兰等人和谐恬淡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儒道合一的思想。改编后的电视剧,情节趋向曲折,矛盾冲突不断,成功塑造了木兰忠贞贤惠、坚强隐忍、大公无私的符合封建儒家思想的传统完美女性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改编后的电影虽然仍与原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已经是另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作品。《京华烟云》小说和电视剧的主人公结局好像都差不多:木兰是和荪亚结为夫妻的,姚思安最终去世了,但從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承载的思想和内容而言,两者反映的主题是有差异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新世界出版社, 2015年5月

[2]孙宜君,陈家洋,《影视艺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

[3]杨梦吟,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论《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2012年7月

[4]王利丽,男权话语中的道德化诉求—近年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倾向,当代电视,2006年4月

[5]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群言出版社, 2010年10月

[6]张鑫,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探究,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9月

作者简介

邓菊香(197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改编道家主题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庄子说》(十九)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