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2.0时代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路径探索

2020-08-14陈佳刘冬雪邓雪晨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陈佳 刘冬雪 邓雪晨

摘 要 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要实现全国学校教育模式创新变革的目标,实现这一融合创新发展目标需要从各个领域共同发力。该文提出以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前提,以建设人才队伍为抓手,以提高基础设施和开发教育资源为发力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路径;教育平台

引言

随着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概念已深入各行各业。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随即成为我们创新教育的新模式。自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教师应用线上平台直播课程、学生应用互动平台解决疑问、大数据描绘“学生画像”……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模式正在助力每一位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辅助每一名教师精准的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形成了教育发展的新常态[1]。

然而,教育信息化高速变革发展的过程也凸显了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尚未具备成熟的信息化素养与技能,对部分信息化应用难以适应;第二,教育信息化平台产品迭代升级较快,类型繁多且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参照;第三,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组成层次相对单一、规模相对较小,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需进一步改革创新。第四,受经费、人员、地区等因素影响,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较差,信息化资源有限。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继续积极探索新模式、创新新路径,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1 路径探索

迈入教育2.0时代,我们要做的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让教育真正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个主體多个领域共同发力,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夯实根基。

1.1 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提高师生教育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进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和服务理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应用主体,因此师生的教育信息素养直接决定着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跨度较大,部分年长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一方面自身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设备及平台,对于教育和信息化融合的新产物较为抵触;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应用教育信息化助力素质教育。于学生而言,“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虽然更容易接受,但其自身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局限,缺乏对于信息化学习的系统性以及探索的创新性[2]。

因此,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提高师生教育信息素养是首要任务。第一、开设智能课程,推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当前高校普遍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但中小学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应该将该类课程与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效性;第二、加大培训力度,稳固信息化在教育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信息化设备及平台更新较快,在起初使用阶段可以以科室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全方位的感知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第三、改革评价机制,探索以教育信息化助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教师考核机制与学生评价机制可以将信息技术素养与实操能力融入其中,以绩效为导向、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素质提升的工作落实。

1.2 从人才队伍建设领域出发,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人才培养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力量,创新人才队伍则必然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力量。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组成层次相对单一、规模相对较小,亟须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改革与创新。

人才队伍的建设结构应该综合年龄、职称、学历等各项因素使其更加多元化。目前,由于人事制度、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的工作队伍存在一定的边缘化现象,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然而,基于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发展需要的是擅长管理与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更为专业的队伍满足需求分析、技术对接、后期维护等工作职能。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进一步考虑人才队伍的组成比例,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在队伍中的能动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给予技术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人才的流失。尤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统筹发挥科研和学科优势,加强信息化基础学科的建设,构建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工作[3]。

1.3 从基础设施领域出发,统筹教育信息化资费

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硬件保障,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必然要在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在教学工具、网络支持、教学资源等各产业的投资。

统筹教育信息化投资,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批次的进行硬件供给保障。第一、优先保障重点地区。教育信息化倡导覆盖“全教师、全学生”的育人理念,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应该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个别贫困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应该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发力加强经费投资,打通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第二、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近一阶段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新模式成为常态化疫情阶段的新趋势,线上教育保障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开展。然而,由于网络需求量大幅增加,带宽网络的压力随之增大,在线教学的稳定性亟待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重点需求项目优先统筹保障;第三、优先保障重点院校。从“互联网”到“数字校园”再到“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与时代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区块链试点的推进模式,在重点院校优先试验改革,通过“以点促面”的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的智慧之路。

1.4 从资源开发领域出发,打造教育资源大平台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决策,为满足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推进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的泛在化、智能化学习空间,打造教育资源大平台。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平台过于繁多,课程水平参差不齐,且部分平台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开放,无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纯净的网络学习空间,应该进一步在该领域进行改革。在运营模式方面,应该建立国家的教育资源大平台,免费面向学习者进行开放。同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联合科技企业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在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制定教育资源课程审核标准,对平台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同时制定教师评价体系标准,号召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录制中来,努力打造以国家资源平台为中心,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共同发展的层级模式。

3 结束语

处于智能新时代的大环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变革[4]。因此,推动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思想上更为重视、行动上更加落实,多个领域共同发力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努力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白雪梅.教育信息化推进新路径:构建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实践共同体[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6):66-74.

[2] 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學教学,2018(12):13-16.

[3] 吴砥,余丽芹,李枞枞,等.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路径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9):5-13,28.

[4] 杜占元.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9):4.

作者简介

陈佳(1992-),女,天津人;毕业院校:天津科技大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历:工学硕士;现就职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刘冬雪(1992-),女,天津人;毕业院校:天津科技大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历:工学硕士;现就职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邓雪晨(1990-),男,天津人;毕业院校:天津科技大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历:工学硕士;现就职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处管理办公室,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