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商业银行 应急服务创新对策
2020-08-14倪武帆乐冉万睿
倪武帆 乐冉 万睿
应对突发疫情,商业银行应急服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疫情背景,分析了“COVID-19”对商业银行常规业 务的冲击,探究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商业银行应急金 融服务创新能力提高。
“COVID-19”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 巨大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的常规业务同样 遭遇重大冲击。面对前所未有的突发疫情, 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管理与创新就显得 尤为重要。应急金融是“应时而生”的创新管 理工具,包含常规业务应急管理、应急服务 普通管理及应急业务应急管理,在面对突发 紧急状况时,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危机事件对 金融业及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同时提供重 要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所采取的区别于常 规手段的“应急 必须”“有效”综合措施的 集成。
疫情冲击下应急金融服务创新 的必要性
面对“COVID-19”疫情带来的破坏性影 响以及疫情防控面临的诸多困难,作为金融 服务的主体,加强应急金融服务创新是商业 银行的必然选择。
完善重大危机事件管理的客观需要。2020 年发生的“COVID-19”疫情给经济社会 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冲击和损失,也暴 露了国内重大危机事件管理能力在配套法 律及机制、实施环境与主体、风险监测与防 范及应急管理效果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明 显差距。在此背景之下,应急金融服务创新 的作用主要为:第一,应急服务创新是打造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基础,通过应急金融服务创新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是市场主体和金融服务主体的必然选择。第二,应急金融点击并拖拽以移动服务创新是有效应对突发危机冲击的工具。
依托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将应急金融服务常 态化,建立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提高危机管 理能力三位一体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完善危 机管理制度的必由之路。
适应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 要求。创新应急金融服务对于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首先,应急服务创新是疫情下有效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从经济社会发展 的整体视角来看,危机事件的群众恐慌性和 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在“COVID-19”疫情下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六稳”任务、做好“六保”工作,把疫情的不利影响 降到最低,就必须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其次,应急服务创新是疫情下持续发力金融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求防范风险与改善金融服务并重,并致力 于将二者紧密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应当将助 力实体经济、严防重大风险发生,支持抗疫 工作作为核心。应急金融服务能够贯穿这三 大方面,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风险防控 意识、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金融科 技落地等多种方式确保改革不间断、工作不 中断、沟通不阻断。
满足应急金融服务特殊需求的关键 举措。“COVID-19”疫情发生至今,经历了 由恐慌带来的预期冲击和随后的实体传导阶段。在应对危机对于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冲 击时,应急金融服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 先,应急服务创新是满足疫情影响下应急需求的着力点。应急金融服务能够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打造数字化、场景化、目标化的客 户服务架构,更好的满足抗疫中的应急金融 需求;其次,应急服务创新是满足“四复”目 标下金融需求的突破点。应急金融服务创新 能够倒逼商业银行做好应急业务的普通管 理,充分发挥好紧急状态下资金运营部门和 金融市场部门的作用,因时制宜的开展业 务,是稳经济、稳就业的重要抓手,是完成 “四复”任务的强大助力。
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不足 当前面临突发状况的商业银行,在开展 应急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
逆周期调节背景下银行业应急响应能力不足。“COVID-19”疫情冲击下的经济 社会正处于延长景气周期、缩短下行周期的 关键阶段,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与此同 时,我国银行业缺乏全行业的响应框架机
制,资金实力的差距导致不同类型银行的响 应力度差别较大,无法满足现实的灵活性需 要。流程的不規范加剧了该机制对于“非接 触式”服务灵活性的不良影响,为应急金融 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风 险,最终阻碍了应急资金向供应链和产业链 的流畅输送。
金融科技生态无法满足应急管理创新的需要。《2019 中国金融科技价值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普遍较小。在“COVID-19”疫情影响下,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生态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技术开发应用平台也已经建立,但相关金融企业开发新技术并予以应用的速度却明显滞 后,危机事件冲击下的数字化产业分析、区块链公 共服务、金融数据节点风险监测等方面都尚未实现 与金融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无法满足危机下供需 对接、投融对接、人才对接、研究对接等多种需求。 与此同时,企业线上数字化转型周期过长,业务线 上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完成仍需要较长的时 间,中小微企业线上数字化转型周期过长势必会影 响效率及成本,进而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金融服务产品的宽度与深度不适应市场应 急需求。当前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应急金融产品及 服务相对单一,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开发提供直销银 行等业务的动力不足,辐射中小银行产品开发的能 力较弱,产品组合缺乏合理的比例调整,定价策略 上也缺乏弹性。这种“粗放式”产品策略使得供给 与需求的断裂,应急金融服务无法有效触达和开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没有针对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细分,服务理念没有 针对应急服务进行有效调整。导致应急金融服务在 应急金融工具的开发、价格的形成、渠道的拓展、营 销组合的打造等方面未能充分考虑客户自身特点 及需求,采用“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方式很难凭 借对于服务地区、行业、地域、领域、经营主体的精 准定位,打造“点对点”的精细化应急服务,不利于 提高市场定位与服务理念的匹配度,打造银企经济 利益共同体。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 新的对策建议应急创新,机制先行。在机制体制建设上,政府 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主线,积极发挥银行逆 周期调节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明确立法原则及监督制度,规范金融应急管理权力配置, 为应对危机事件冲击下由生产停滞所带来的经济 “非常规下行”和危机事件下各类调控政策综合作用导致的经济“非典型滞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 时,要努力实现常态化的危机管理,通过强化应急 管理部与金融稳定委员会、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 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完善金融联防联控机制,以提升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的效率和安 全性。通过实施定向指标、定向监测、定向督导的 “三定向”战略,在银行业绩考核指标、应急服务风险监测、监督部门督导方式三方面打造精细化防控体系。
应急管理,生态至上。在银行业创新金融生态体的建设上,银行业应当针对应急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建设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创新金融生态体。如大型国有银行可以基于其较大 的客户群体和业务总量实现更为高效的客户管理 创新,小型民营银行可以凭借经营的灵活性优势 在转变业务类型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做出突破,而互 联网银行则可以凭借线上优势,在提升客户服务体 验、完善线上客户服务网络等方面发力。最终通过 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从 而提升整体的应急金融服务创新水平。
应急服务,营销为本。在产品及服务上,从实 体经济需求端出发思考如何调优产品及服务,通过 深入调研及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多渠道采集客户 需求,并基于细化的客户群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应 急金融产品及服务,是创新应急金融服务的重要 一环。首先,产品的开发阶段要设计出与企业需求 “点对点”的定制化产品,大力拓展直销银行业务, 由大型商业银行牵头带动中小银行提升服务速度 和精度;其次,产品的组合上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做到产品组合比例 的灵活机动调节;最后,产品的定价要结合不同阶 段的政策及市场要求,在佣金等费用上合理释放 利润空间,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打造应急金 融产品供求双方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为了实现这 一高效的应急金融服务,则离不开银企数字化的 全面铺开。银企互联互通是加快银企数字化进程 的目标,同时也是建设数字化金融超市的基础保 障。基于金融科技完善银企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 银行“点对点”应急金融服务的开展,商业银行要根 据企业状况,开发多类型、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并依 托区块链技术及數字货币等数字化创新工具的逐 步铺开,打造电子化、数字化的市场服务工具,进而 建立数字化金融超市,在保障了应急金融服务安全 性的同时,提升应急金融服务的市场化水平。
总之,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已成为社 会焦点“,COVID-19”疫情使我国商业银行应急金融 管理缺失、应急服务创新不足等诸多“短板”暴露无 遗,既警示了加强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的必要 性、紧迫性,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加强应急金融服务 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契机。只要做好“三类管理”, 商业银行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就能从容应对疫情 冲击、实现共荣发展。
基金项目: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C019)。
参考文献
[1]梁山,严青.建立高效灵敏应急机制 切实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从处置 SARS 事件看建立 突发金融事件应急机制的必要性[J].南方金融,2003(09):30-32.
[2]吴振宇,朱鸿鸣,朱俊生.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0(03):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