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岗匹配为核心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020-08-14赵茹
赵茹
人力资源是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人员配置由增加总量向深耕细作、集约挖潜要效益,由数量匹配转向更加注重素质匹配,实现人与岗位的精准匹配,进而有效盘活人力资源存量。
为切实保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应坚持
“岗得其人、人适其岗”原则,构建“以人岗匹配 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分别建立以任职 资格为基础的岗位体系以及以素质模型为核 心的测评体系,合理评测岗位要求与员工能力 之间的匹配程度;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灵活 运用多种方式,实现人员优化配置;贯通人力资 源各个专业模板,深化人岗匹配结果在职业发 展、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应用。最终促进人岗最优 匹配,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效益的双效提升。
建立任职资格标准,实现任职 岗位精益管理
知岗是“人岗匹配”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岗 位成功关键因素提取,建立岗位任职资格标准, 作为人员引进、配置、晋升、调整的主要依据。
构建标准岗位体系: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要 求,在理顺企业组织结构、部门职责权限、业务 流程、岗位关系等基础上,根据岗位性质、业务 内容等因素,将岗位划分为不同岗位族,即经 营、管理、技术、技能等四类岗位族。进而根据各 岗位族内不同类岗位的职责、特点、内容,将岗 位族细分为岗位序列,例如将管理岗位族划分 为人力资源管理序列、财务审计管理序列等,而
人力资源管理序列又包括劳动组织管理、干部 管理、员工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人才开发培 训管理、福利保障管理等职能岗位。
划分岗位序列层级:岗位序列层级是同一 岗位序列中所有岗位的排序。岗位分层分级运 用海氏评估法的思路,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能力、责任性”等三个维度、八个方面评价,通过 挑选标杆岗位、纵横结合比较、非标杆岗位插值评估等阶段,实现岗位精益化管理。挑选出标杆岗位,涵盖干部、管理(技术)专职、一线人员, 并按照专业进行纵向排序;结合工作内容进行 横向分析,先找出专业间具有可比性的“桥梁” 岗位进行价值评估,并以“桥梁”为中心,结合各 专业岗位纵向排序,完成其他标杆岗位的价值 评估;对非标杆岗位采用插值评估法,参照标杆 岗位进行插值,完成所有岗位的价值评估。
搭建任职资格模型:任职资格标准是任职 资格管理体系中岗位体系和员工能力相互作 用的桥梁和枢纽,通过为不同岗位层级开发相 应的任职资格标准,明确各层级岗位对相应员 工知识、技能、受教育情况与经验等具体要求。 综合运用标杆人物分析、德尔菲法、外部借鉴、 工作分析等方法,建立能力、行为、贡献三个维 度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建立清晰的岗位 任职资格标准,明确各岗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员工的成长规律,为岗位之间的业务配合和人 才的宽带培育提供有利条件,为人员调配提供 更大的空间,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员 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准确分析配置现状,科学测评人岗匹配程度准确掌握公司人力资源状况(数量、质量 和结构),客观科学地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价,是 实现人岗高效匹配的必要条件。
準确分析人员配置现状:根据劳动组织、 资产规模等情况变化,采用岗位写实等方法,全 面收集数据资料,从机构、专业、岗位等多维度 全面开展用工配置情况分析,构建清晰、合理、 准确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本账”,形成各专业人 力资源超缺员图谱,建立超缺员信息库,形成丰 富的人力资源大数据,为人岗匹配奠定基础。
构建“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在岗位任职资 格标准开发和建立的过程中,依据不同岗位所 要求的能力、行为和贡献标准,结合实际工作和 人员分类情况,总结提炼可量化的能力项,在此 基础上构建“三位一体”评价体系,为测评人岗 匹配提供依据。
建立干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从 3 个维度(能力、行为、贡献)、12 个要素(团队领导、目标 管理、专业成果等)实现干部任职资格评价。科 学量化评价指标,如,将行为层面的目标管理要素细化为组织实施计划、指导和控制工作计划实施、分析总结及改进执行等 3 个要项。
开发管理人员通用能力素质模型。通过基层访谈、 问卷调查、能力测评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 不同层级对管理岗位能力素质的期望和要求,建立由 6 个维度,24 个能力项组成的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评 价管理人员的人岗匹配性。(见图 2)
健全技能人员能力评价标准。建立覆盖各工种和岗位的企业技能人才工作业绩评定标准,从技能水平、 人才培养、职业道德和成果获奖等方面,对技能人员的 能力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其晋升职业资格及 管理岗位的重要依据。
分类开展能力素质评价:运用系统的能力评价体 系,分层分类对各类人员开展评价,测评人岗匹配度。 开展干部任职资格评价。对新提拔干部,进行任职 资格认证,相关干部填报行为贡献举证,公司召开任职 资格认证会议,干部进行自评陈述,公司分管领导及有
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专家组,对其开展提问和评价打分,帮助干部查找能力、行为短板,形成个人提升计划。
对拟新上管理技术岗位人员,进行能力素质测评判断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各部门提出管理技术岗位 人员需求,相关人员进行业绩举证,其所在部门予以综 合评价,接收部门对其开展能力素质打分,公司综合基 本素质、绩效考核、接收部门评分等情况,形成总评分, 从而统筹开展岗位调整。
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技能水平认定,开展工作业绩举证评价。由员工列举具体的工作实例,证明本人的 技能水平,再由考评组联合员工所在单位负责调查、核 实,结合人才培养、成果获奖等进行综合认定。
深化人岗匹配结果应用:根据不同评价结果,采取 相应措施盘活存量。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员工,公司组 织实施待岗培训或调整岗位,如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调 整至通用岗位、辅助岗位。评价结果为合格的员工,加 强能力短板培训,更好地匹配岗位工作。评价结果为优 秀的员工,优先推荐申报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优先推 荐参加优秀人才选拔和职业生涯规划重点辅导,岗位 竞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构建内部人才市场,打通人岗匹配 实施路径
构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员工内部流动机遇, 为人岗精准匹配打通实施途径,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 率及人岗精准匹配度。
确立人岗匹配实施路径:明确“深挖内部潜力,借 助外部资源,依托市场调剂”的原则,有序开展人岗匹 配工作。第一步“,内部调剂”。对于超员专业,构建内部“小市场”,通过组织调配、考试择优等形式,在本专业、部门内部调整优化。第二步“,跨专业、跨部门调整”。对 于本内部无法调剂的超员人员,进行跨专业、跨部门的 调整优化。第三步“,市场调配富余人员”。通过前面两 种方式,仍然冗余的人员将进入内部市场进行调配。公 司发布缺员岗位信息,组织意向性岗位培训,通过考核 后重新安排上岗,建立富余人员转岗培训机制。
搭建信息化的双选平台:以“信息公开化、配置公
平化、流动市场化”为原则,建立内部市场信息化双选 供需平台。平台定期公示紧缺岗位及人才需求,明确岗 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适时开展岗位竞聘、挂职锻炼、临 时借用、人才帮扶等,引导员工积极向缺员岗位正向流 动。通过直观、便捷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实现企业人才 市场政策信息、岗位发布、员工自荐、人岗匹配等操作, 缓解人才信息分布不均衡情况,实现企业内人力资源 供需信息的共享,保证人岗匹配工作的公平公正。
灵活运用多种配置方式:知人善用是人岗匹配的重 要环节。针对员工评价结果,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采用 组织选调、岗位竞聘、挂职锻炼、人才帮扶等多种形式,实 现人岗精准匹配。明确“配优管理技术岗位、配强核心业务 领域、配足技能岗位人员”的定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选聘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员工进入管理技术岗 位。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内部竞聘力度,构建干部、专 职、一般人员的多级竞聘体系。建立岗位聘任制,明确聘 期,強化考核,推动岗位“能上能下”,打破岗位“终身制”。
贯通人资专业模块,推动人岗匹配动态发展
人岗匹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将人岗匹配 评价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专 业模块连接,最终达到全面激励以及提升人力资源效 能的结果。
畅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根据公司组织架构需要 和人员结构现状,首先建立技能人员从初级工到高级 技师的晋升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职责清晰、标准明 确的职务、职员、专家三大职业发展通道。统筹推动通 道建设,充分发挥各通道优势和功能,建立路径清晰、 畅通有序、互联互通的职业发展体系,为员工有序流 动、职业发展提供路径,为人岗匹配动态发展提供方向 指引和动力支持。
提升全员履职适岗能力:依据对人员能力评价结果 的综合分析,找出人员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缺口,为各 类人员量身定制培训,增强岗位胜任力,促进人岗最优匹 配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于干部,要持续优化“选、 育、评”一体化干部培养体系,严格选拔任用程序,加快年 轻干部和复合型干部培养,推进机关基层、跨专业、党政 干部交流。对于管理技术人员,要创新培养模式,开展“点 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青年员工, 要抓好职业生涯“第一个十年”培养,开发“成长看板”,加 强培养跟踪,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优化薪酬考核激励机制:紧扣人岗匹配导向,优化 薪酬分配体系,形成与员工岗位价值、能力提升和业绩 贡献相匹配的薪酬激励模式。深化绩效导向分配机制, 建立员工绩效工资与团队绩效、个人绩效“双挂钩”的 分配模式,设立单位自行考核分配的团队绩效工资。突 出能力价值和岗位贡献导向,依据能力评价体系设置 能力积分,增设能力津贴,鼓励人员“一岗多能”,激活 人员潜力和动力。推行差异化福利保障机制,对专家人 才、绩效突出员工适当提高福利保障水平,优先安排疗 休养等,实现优势资源向优秀人才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