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美的意境与绝望的孤独

2020-08-14徐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

徐鹏

【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中所必学的一个名篇,有无数的名家、教师等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赏析,使其成为了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朱自清先生在此文中,对于意境的涵盖是非常丰富的,利用简单的白话文,来准确的描述所见的绝美的意境,在美景中又附带了绝望的孤独感,让文章能从简单的白话文中,清晰的体现出许多不同的美感,引导着读者的情绪。

【关键词】绝美的意境 绝望的孤独 《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白话文中的一个难以跨越的典范,文章通过对自己简单生活的白话文描述,来体现在宁静的环境下,所见的视界中的绝美的意境,为人们的带来绝美的意境体验。而在文章中的夜色的美景中,景色在夜色中的不断变化,又清晰的展现了一种绝望的孤独,让读者在体会夜色的绝美意境的同时,清晰的感受到朱自清先生所表达的内心绝望的孤独。

一、《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1.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介乎于虚实之间的一种美感。很多时候对于美的展现,并不一定要将事物的美清晰的展现出来,很多事物展现的过于真实,就会失去美感,而朦胧之间却能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美感体验。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对于“天上虽然是满月,但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种意境下,清晰的展现了月色朦胧的美感,虽然满月带来了很多的美,但是,单纯的月光却会为人们带来清冷的感觉,而一层淡淡的云,为月色带来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美,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接下来写到“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而且,在后面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扎看向一团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种与传统写作形式,具有极大的反差的手法,清晰的体现出了朱自清先生,在独自散步时,虽然对于事物的美有着极大的渴望,但是,内心深处却埋藏着极大的孤独。

朦胧美为事物的美感体现,带来了更多的梦幻的感觉,让人们的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仿佛李白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朦胧遐想之间为美感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2.温馨美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用的是非常融合的写实手法,从文章的线条,到文章的整体思路,都显得极为柔和、温馨。朱自清先生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和景色的构建,使读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会到一种简单、随性的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是世界。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清晰的表现了自身精神世界,通过“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等句子,清晰的体现出,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狭小的具有明显独立疆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朱自清先生感觉到了极大的温馨,但这个世界却是孤独的,通过一些明显的界限,如荷塘、杨柳树、等将自己的世界与外界隔离开来。

3.和谐美

和谐美,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一种主要的体现的意境,而在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所展现的和谐美分为两种,一种是月光和荷塘的和谐美,一种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美。

月光和荷塘的和谐美,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对月光与荷塘所结合的意境,进行了重点的描述,清冷的月光与优雅的荷塘结合,而荷塘中的水,将月光展现得带有明显的流动性和梦幻般的美感,使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美感极为和谐。这种和谐美感的意境,在夜色的环境中被凸显的极为出彩。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夜晚中,朱自清先生一人在荷塘月色中不断漫步,虽然环境有着不断地变化,但是,文中自然景观和景色的变化与人的行为,结合得十分的融洽,并且在景色中夹带了部分动物的活动和动物的行为,更好的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让读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感受一种和谐的美感意境。

4.节奏美

在白话文的文章中,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是很难掌握的。而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很好的掌握了文章的韵律节奏,文章的节奏给人一种非常自然、放松的感觉。朱自清先生通过语汇的重叠,不断地降低语速,让读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顺应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态,放缓节奏,从而实现一种很自然的节奏美感。而文中的这种缓慢的节奏感,与文中所展现的朦胧的月光,笼罩着优雅的荷塘,以及环境中所表现的寂静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这种节奏的意境美感,很好的放松作者的心情,让读者也能保持舒缓的阅读心境。

二、《荷塘月色》中绝望的孤独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我国的文学正处于变革阶段,全国一片白色恐怖。血淋淋的现实,让很多文人和知识分子,都对未来产生了极大的迷茫。朱自清先生在当时的文坛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并没有迷茫和退缩,而是将自己的满腔愤懑都寄于文章,以另一种形式来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进行控诉。

1.人物的孤独

在文章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对于不同人物的描述,极其隐晦的表现出了内心世界的孤独和凄苦。文中写道“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是另有一番样子吧”虽然,从文字表面看来,作者只是简单对景色进行描述,而且,对景色也有一种新的期待,但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失望,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努力改变时代,却遭受了极为严重的弹压等现象,表达了对于改变的极大渴望。

在后文中“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段中,虽然对于仿佛是作者对当时环境的简单描述,但是,从整体来看,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凄苦和孤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人人自危,甚至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前程,在助纣为虐,更多的人在安于现状,享受着虚假的平静,而自身想要寻求改变却没有同行之人,心中极度的凄苦和孤寂。

2.环境的孤独

作者在文中写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在这句中,清晰的体现了当时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作者想要努力前行,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文人和知识分子都充满了荆棘坎坷,只有作者一个人艰难前行,而当时的夜晚的环境和景色,却又使作者感受内心些许的放松,这种孤独而又带有些许矛盾的心理活动,极为明显的展现出来。“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清晰的体现出,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仅缺少真正的同行之人,而且,还要为某些事情受到约束,而只有在夜晚才能感觉,自己仿佛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一句中,表现出作者虽然内心感觉到些许的放松,但是仍受到了困扰,这不是对于作者身体的困扰,而是对于一个文人的灵魂的困锁。

3.文化的孤独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在一定程度上,清晰的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而能够看到的希望却很少,而且大多数人都在迷茫,作者想要去拯救,却感受到深深的无力,内心充满了绝望和孤独。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为我国白话文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者利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完美的展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境界。在文中,作者通过事物传神的描写手法,完美的展现了环境所展现的绝美的意境,和作者心中的难以排解的绝望的孤独。

参考文献:

[1]刘树云.《荷塘月色》是一首美妙的诗——从诗的角度看《荷塘月色》[J].美文,2016,(01):44.

[2]辛莹莹.《荷塘月色》中“荷”與“月”的意象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279.

[3]毕浩瑜.独处之妙与荷塘之美——对《荷塘月色》的另一种解读[J].读书文摘,2017,(03):52.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现
相城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第一波荷花开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颖却失之苛刻
忆秦娥·故乡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