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2020-08-14萨如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萨如拉

摘 要:社会主义将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当今世界上,尽管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然而面对时代挑战,科学社会主义之火永不熄灭。文章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下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阐述。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系统化、完整化,它开辟了人类解放的崭新道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它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在它诞生一个多世纪后,社会主义国家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谷,但社会主义最终会赢,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文章试图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探索科学社会主义之火永不熄灭的秘密。

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从胜利到胜利的直线发展,而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高潮和低谷的十字路口,进退留转,成败交集。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事关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对大规模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采取政治措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消灭阶级,解放全社会的理论。欧洲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并非巧合,因为它有客观的历史条件。首先,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诞生,从而有了阶级基础。最后,人类科学文化知識的杰出成就,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科学基础。

(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社会主义的诞生。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批判了刚刚传入世界的资本主义,有了第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探索。但是因为大工业还没有出现,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他们摆脱不了小生产的狭隘眼光和平均主义的色彩;

其次,乌托邦社会主义正在发展成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下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并在进行了革命性变革。使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出现。这两个发现为社会主义理论的飞跃奠定理论基础。

再次,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开篇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东欧和亚洲国家利用战争创造的机会,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先后走向了社会主义。

最后,社会主义通过建立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西方国家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开始有所表现。苏联解体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时代的挑战突破了原有的苏联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家,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长盛不衰

社会主义将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自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它不仅被社会主义国家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社会科学也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此期间中,资本主义爆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地发展,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也在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科技的进步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其次,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再次证实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苏东巨变发生后指出“60年前,除共产主义以外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陆续去莫斯科,试图揭开‘计划的秘密,这种计划使苏联免遭使西方倍受折磨的大衰退。”马克思的有关理论和苏联计划经济的实践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了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誉的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宣告:马克思是一个永远不会死的灵魂,它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他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三、长盛不衰的证明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西方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体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这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有向政治危机转化的态势,说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衰化。事实再次证明,马克思提出的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在21世纪并没有过时,依然散发出真理的光芒。资本主义的衰退通常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振兴,因为既定事实和现实困境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对资本主义的习惯认识和思维角度,进而思考变革资本主义的方向和出路,并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触及解决问题的本质——选择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广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对资本主义普遍不满,各种抗争性社会运动不断发生;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价值观念在全球也重新得到重视,国外共产党、工人党的联合活动影响在增强。

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矛盾运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能利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更具竞争力,产品的市场更具全球性。同步的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以迅雷之势流动。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独立存在,很快就可以掠夺来自其他人的大量财富。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正使贫穷国的穷人越来越穷,富有国的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根本的信任危机。

四、长盛不衰的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长盛不衰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第二,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已经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是由历史经验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根本的理论主题来总结,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目标,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确定为团结人民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许多先进正直的学者所崇拜和学习的,社会主义者可以用它来判断现代资本主义,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没有之前两点马克思主义是不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提升。新世纪初,中国领导人以独立自主的传统和创新精神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新的重大突破将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发生。

五、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19世纪40年代,社會主义科学理论的提出,就像一个光辉的日出,照亮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于它伟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于它的创新和自信,适应社会发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发挥作用的趋势。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日趋汹涌,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吸纳到了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面对这一全球性的经济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全球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第一,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环境。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时机。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所缺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产业结构,按照市场规律,尽快形成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

第三,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极其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全球化不仅为社会主义发展带来吸取新文明、新成果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挑战。

六、结语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正在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下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今天,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的潜力仍未耗尽。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断言,在进入21世纪的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仍将在面对世界性挑战中进行激烈竞争。但社会主义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 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36.

[2]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88.

[3]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27.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28.

[6] 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从亚当.沙夫的回答说开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