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意义

2020-08-14王方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莱芜齐国文化

摘 要:莱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莱文化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究发掘莱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从文字学视角考察“莱”字,并进一步延伸探究莱文化的渊源与历史演变,进而提出新时代弘扬莱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莱文化;地域文化;文化自信;时代价值

莱文化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文化,是辉煌灿烂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莱文化主要在发源并流传于今山东地区,古代莱夷族是莱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承者。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山东省中东部的诸多地名中寻迹到莱文化的深远影响,比如莱芜、莱州、莱山、胶莱等。深入探究发掘莱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莱”字起源与考究

“莱”字的本体字是“来”,《辞源》、《辞海》对“来”字解释:“小麦名曰来。”在甲骨文中,“来”作为象形字(见图1),像麦子形,所以最开始的“来”字就是麦之义,即“来”是“麦”的本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一来二缝,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属皆从来[1]。”金文承续甲骨文的字形(见图1),强调麦子由异域“引进”中原。古人将麦子这种优良作物命名为“来”——外来的。故“来”字造字本义:麦子,从外域引进的作物。从篆文开始,“麦”字越来越向“来”字演化,在隶书中,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用的“来”字相差无几了。

作为“来”本体字的“麦”字,在甲骨文中属于形声字,从夕、从来,来亦声。“夕”为“飧”省,指“晚饭”。“来”与“夕”合起来为甲骨文“麦”,表示晚饭吃小麦做的面食。由此“来”字在汉字起源形声字阶段前期,加“夕”字底演变为甲骨文“麦”字。金文字形依然延续此声此义。

上述可见,在汉字起源之时,一个字兼司数职、兼表多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也较为集中的体现在“来”“麦”“莱”三字上。近现代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对来的诠释:“来为麦之本字,来为莱之初文,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族亦曰来,而来地来族之名因以成立[2]。”由古代波斯引进的麦种,在胶东半岛长着莱草的地方开垦种植小麦,因“麦”与“莱”形体相似,在称麦为“来”的同时,亦称“莱”为“来”。“来”字在演变为“麦”字之后,又在汉字起源形声字阶段中期,加“草”字头演变为金文“莱”字。而“来”便假借为现在“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的地方,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等字义,跟去相对[3]”,即往来的“来”。

二、莱文化渊源与演变

距今5000年前后三皇五帝时期,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人,将自己居住之地称为“天下的中心”,即“中国”,而居于其四方部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据文献记载[4]:东夷是居住于东方各个部族的总称,许多部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谋生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类型。而莱夷则是东夷部族中很重要的一支,莱夷之名就是因为这支部族最先开始种植小麦。王献唐考证:“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5]。”小麦发源于中东波斯地区(今伊朗),古代一些携带小麦种子的人群,一路向东迁徙来到胶东半岛,并在此成功培育小麦,故而,胶东半岛成为中国种植小麦最早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也由此拉开了莱文化的序幕。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厥匪檿丝,浮于汶,达于济。”清朝经学家胡谓《禹贡锥指》记载:“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由此可见,莱族最开始是生活在潍淄流域的。莱国是商后裔建立的子姓王国,也是当时山东东部势力较大的东夷古国之一。

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始大规模分封制,周成王封开国元勋姜子牙在东夷族的活动中心营丘建立齐国,自此齐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早就在这一带建立地方国的莱国被迫迁至齐国以东以北的濒海一带,成为齐鲁的邻邦。淄水一带既然是莱人居住的区域,临淄又濒临淄水,所以莱国认为此地应归属他们,掖县、高密县、平度县、黄县都为莱国故地,莱国地域曾是相当广大的。因此地原属莱国地域,故莱人和太公反复争夺营丘,竟为此与太公七次交战。据《史记》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會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礼记》又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由此可见,齐莱争斗是很激烈的,以至于齐国因统治不稳而不得不一连五代将尸体送还周地安葬。正因为如此,周王朝才给了齐“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五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特权[6]。

作为齐地东邻莱国,被迫东迁后,初在今平度莱州交界的胶莱河东岸,由于北邻渤海,故有鱼盐之利。丘陵山地,可以放牧养蚕;沿河平原,则可供农耕。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经济发达。春秋初期,齐国元勋姜尚政治上“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经济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得到了发展。随着齐国国势越来越强,便开始了对邻边的侵伐。从公元前602年开始,齐国不断对莱讨伐。公元前567年(齐灵公15年),齐攻破莱都,莱共公浮柔逃奔棠邑,而棠邑同年被灭。莱子国自此灭亡。齐灭莱之后,把莱共公一伙人迁到东莱黄县,与原居此地的本族人居住在一起。莱国被齐国吞并后,在原莱国都城中心地带,仍保持莱的名称,成为齐国的莱邑。莱共公一伙迁到东莱的黄县以后,其势力没有维持多久,战国之际,东莱也被齐国吞并,莱国的历史到此就终结了。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后,部分莱人西迁至淄川城子一带建城为邑,另一部分莱人东迁至东莱的黄县、莱阳等东部沿海一带。战国时期东莱也被齐国吞并,莱子国民又被迫自今黄县、莱阳等东部沿海一带西迁至淄川城子一带,与原先播迁到此的莱人居住在一起。因这里土地荒芜,又是莱民居住地,故名莱芜。值得指出的是,济南莱芜作为“莱子国”的文化承载体,要比嬴、牟、齐、鲁文化更为久远和深沉。另散居在胶东半岛的莱夷先民生生不息,耕织不辍,先后使得莱州、莱西、莱阳、莱山等深刻莱文化痕迹的地标地名流传了下来。

三、弘扬莱文化的时代意义

尽管创造灿烂莱文化的莱夷、莱族和莱国已经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但莱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依然在延续和传承。新时期我们整梳莱文化体系,深入挖掘莱文化渊源,探究莱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莱文化的现代印记

文化的最大特质是渗透性和持久性,莱文化也不例外。莱文化在传承莱夷文化,初步形成山海文化基础上,历经沧桑,孕育衍生了“秦皇汉武东巡文化、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明清海防文化、近代开埠文化、胶东革命文化、新中国诞生和改革开放文化等六大节点文化”[7],这些文化无不打上莱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些文化烙印以名称的形式保存下来形成莱文化的现代印记,它们主要体现在胶东和莱芜等地重要的地理和地区名称上:地理名称印记如莱山、莱阴河、胶莱河、莱州湾等,地区名称印记如莱州、莱阳、莱西、蓬莱、莱芜等,这些印记不可磨灭,成为流淌在我们根脉里的永恒记忆,见证着莱文化的辉煌历史。系统整理这些莱文化印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二)莱文化的精神体现

“莱”字尽管源于“来”“麦”,但在汉字文化的演变发展中,“莱”字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了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字。“莱”字从金文后期开始,逐渐成为了一种特定植物名的代表,即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灰菜。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苦者常吃的野菜;古代亦指郊外轮休的地、荒地等。《诗·小雅·南山有台》记载:“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周礼·遂人》记载:“莱五十亩。”《说文解字》记载:“莱,蔓华也。”三国时期吴国生物学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莱,草名,其叶可食……莱,藜也。”此时莱作为一种野生草名,逐渐延伸出了新的文化意境。如“莱”草所代表的平凡平淡精神,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精神,长于野而自强不息精神等,都值得在新时期不断提倡。

(三)莱文化时代价值

莱文化作为发源、流传于胶东和莱芜的特定区域文化,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可以成为两地文化创新的重要依托。我们把莱文化融入全域旅游的打造、地方文化的培育、城市精神的养成等诸多工作,对于避免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塑造地方文化特色都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的,如在胶东的“蓬莱”旅游、莱芜的“莱芜谷”景点中融入莱文化都会产生新的文化共鸣,再如近几年莱芜市发起的“探究莱文化轨迹,传承新时代精神”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入发掘包括莱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面向更为丰富的实践不断创新,进一步与时代精神交融交汇,焕发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芒,不断凸显新的时代价值,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 许慎[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3] 宋志刚.烟台莱文化演变.春秋[J].2018(02).

[4] 刘墩愿,逄振镐.东一古国史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5] 王獻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6] 左丘明.杨伯峻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 宋志刚.烟台莱文化演变.春秋[J].2018(02).

作者简介:王方建(1983- ),男,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化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莱芜齐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焦炉脱硫脱硝系统投入运行
齐国强 作品
莱芜张家洼矿区Ⅰ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齐国军事史》简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