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2020-08-14杨志慧
摘 要: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在指导大学生规划成长、指导课业学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队伍结构、思想认识、作用发挥等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选聘与培训不科学、考核奖惩不到位等,最终导致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仍然不很到位。建议通过健全机制、选优配强、专业化培训、奖惩激励等途径激发内生动力,以此加强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个性化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业导师;个性化发展
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带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个性化,高职院校实施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培养已成大势所趋。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发展道路,规划好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是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施学业导师制度,探索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 “导学”关系, 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企业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学业导师制度作为起源于本科院校的一项制度,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时间还不长,学业导师队伍水平不能满足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学业导师的遴选和提升等管理机制以及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亟待探明原因并予以解决。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問题
(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队伍的学院导师结构亟待优化。一是人数配备不足,高职院校一般从专业专任教师中选聘学业导师,因为部分学校的专业专任教师资源并不是非常充足,所以学业导师配备普遍不足,学业导师负担过重,无法有效地解决学业问题。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专任教师中,资历老职称高的教师不愿意担任学业导师,年轻教师解决学生学业问题的能力有限。三是性别结构不合理,专业专任教师中女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比例较高,对男学生的学业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略受限制。
(二)对学业导师的思想认识偏低
调研发现,有的学业导师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甚至都不清楚。一是“导师”意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没有牢记自己的身份是导师,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导引学生发展。调查中,发现很多人表示干这个职务是因为“上级指定”“领导点名”,故而把学业导师工作理解为“开班会”“和学生聊天”。二是奉献精神有所弱化。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表示“学业导师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太辛苦,经济待遇上的激励不多,辛苦付出得不到多少回报”,反映敬业奉献精神的弱化,所负责班级学生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多有之;学业成绩一塌糊涂,留级、不能按期毕业等情况多有之。甚至个别学业导师对学生到课情况不闻不问,对学习纪律管理不严,对不良学风的蔓延熟视无睹。三是使命意识有所淡化。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业导师觉得其工作只是赚课时养家糊口的手段,认为是否发挥自己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无足轻重”“无关大局”,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亟待加强。
(三)学业导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不足
调研中发现,很多学业导师指导能力不强,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学习所涉及政策、制度指导能力不强。部分学业导师业务素质比较弱,对上级和学校文件精神、校纪校规等学习不够、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对抓好本班级学风建设思考不深、规划不够、方法不多; 二是学业指导能力不扎实,对专业研究不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等一知半解,学生仍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欠缺学习的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不多,对职业教育工作手册式及活页式教材、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不清楚,对1+X、现代学徒制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知之甚少,对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学习要求没有研究;四是指导学生发展能力欠缺,就学习讲学习,不能把学习与就业创新创业等结合起来,不懂得行业企业发展与岗位要求。
二、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虽然各高职院校制订了《学业导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有明确的规范,但是在具体落实中仍旧存在职责不明的问题,特别是和辅导员的职责存在诸多交叉之处,学业导师普遍搞不清自己和辅导员的关系的情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从选聘到学习培训、工作调研,再到综合考评的全套机制,管理没有形成闭环。另外,学业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没有被纳入学生学业和表现评价中,这使得学业导师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学生不参加学业导师组织的活动,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二)选聘与培训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业导师在任职前未经过科学的、系统的培养培训,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学业导师该管些什么就直接上岗了。导师的实践经验与其指导工作要求有差距,选聘中多强调师德、责任心、教学科研能力和学位职称等,大多忽视企业实践经验的要求,所以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来实现高质量的职业发展指导。一些学校后期安排的培训比较随意,培训内容与学业导师工作关联度不大,培训内容陈旧,对职业教育工作手册式及活页式教材、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1+X、现代学徒制,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新的理念观念及方法手段涉及不多,价值不高。
(三)考核奖惩不到位
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学业导师还处在管理主体之外,考核与评价工作比较随意。考核评价主体上,没有将学生评价作为主要方面,使得很多导师只关注向领导汇报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注意学生的实际感受。考核评价内容中,更重视的是导师的科研成果,对于自身的育人能力重视不够,很多导师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指导学生的学业身上。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还不够严肃、认真、合理,学业导师工作只占专业专任教师工作的小部分,不影响其全年总体评价,所以这一块工作处于整体被忽视的“角落”。
三、高职院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党委和领导应重视学业导师对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包括选聘、学习培训、工作调研、综合考评等内容的全套机完善工作机制,从制度设计层面对学业导师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关怀、发展上铺路,体现在以学校《章程》为制度体系中,细化在学业指导工作任务中,落实到学校、二级单位的工作计划与推进机制中,落实到党总支、二级教学单位的考评中,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二)配强建强学业导师队伍
制订与细化高职院校学业导师任职基本条件和资格,将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质认可与教学业务能力统一起来,在专业教学骨干中严格选任学业导师,或直接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或企业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兼职的学业导师。搭建学业导师教育培训体系,学业导师参训合格方能上岗。丰富培训内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要有各项政策法规和职业教育工作手册式及活页式教材、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1+X、现代学徒制,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新职业教育理念观念及方法手段,又要有学业指导工作实务、创新创业实务,还要加强提升对学生行为方式、成长规律的敏锐性、洞察判断能力,最好选送学业导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直接获取未来学生在企业发展的一手信息。创造条件提高学业导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业导师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与需求,从而提升学业导师对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
(三)加强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结合管理
将学业导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结合起来,推进建立师生 “导学”关系,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落到实处。二级教学单位的行政主官指导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业务工作,抓学业指导管理;党政主官指导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抓团队建设。学业导师侧重于学习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熏陶,兼顾政治思想工作;辅导员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兼顾业余学习指导的行政管理,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者共同成为学生的人生成长顾问,多做一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四)加强学业导师队伍的考核
优化考核机制,激发学业导师的指导积极性。既紧紧扭住学生上课出勤率、晚自修率、作业上交率、考试不及格率等指标,抓住日常管理考核;又针对学业导师本人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提升,抓住队伍建设的关键。在考核内容中将学生取得的客观成果纳入考核范围并赋予一定的权重,以更好地体现学业导师的工作价值。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经常性开展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等工作,取得状况数据,及时有效的观测学风状况,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适当提高优秀学业导师的奖励标准,可考虑将优秀学业导师称号与年度评优和职称晋升的条件,激发学业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杨微.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长春:吉林大学学报,2012(2)1145-1146.
[2] 程超.浅谈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4):32-33.
[3] 韦靓.“互联网+”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7(17):123-124.
[4] 崔恒义,张成年.高职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误吸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324.
[5] 王利江.基于完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3):91-93.
[6] 王炳林.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0-12.
[7] 李桃桃.学本科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7(6):119-120.
[8] 陈霞玲.美國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5),106-112.
[9] 凌云志.高校教师职业权力如何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6(1):57-59.
[10] 郑邦山.着力完成五个转变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6(1):42-44.
作者简介:杨志慧(1977.07- ),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管理、课程改革、中外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