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研究

2020-08-14沈杰张乃元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

沈杰 张乃元

摘 要: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和政治认同程度关系到我国政治体系建设的稳定和大学生群体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而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因此针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困境。文章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和动机调查,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入党意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入党意愿

自2013年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发以来,教育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蓬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却事关教育主导权的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则进一步指出高校肩负着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特点和新挑戰。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因此着眼于该大学生群体的入党动机和政治认同的角度,严把党员发展和培养的入口关,吸收具有较高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核心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章将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出发研究该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提出改进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措施和对策。

一、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入党意愿调查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分为中外合作机构和中外合作项目,具体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中的数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布我国28个省,在校生55万人左右,为在校生规模的1.4%,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蓬勃发展的局面。

在这一新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都面临新的挑战,在如何增强该群体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学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与国内不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和碰撞;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不同,双学位的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背景、条件和外教价值取向的影响等会造成学生价值取向、入党动机的不同,从而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可能出现差异。

大学生群体的入党意愿和动机是指,推动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追求崇高目标的内心状态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相关研究发现各高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比例多在20-30%之间,而对于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却鲜有数据,只是经验性的认为在西方多元价值的冲击下该群体的入党意愿会更低入党动机会更加多元。

表1 如果您准备申请加入或者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么动机是?

此次调查属于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针对杭州市域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重点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 082份,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学生480余份。此次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背景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并着重考虑不同学习目的学生的入党意愿。通过调查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在读学生687人,其中递交入党申请的有147人,占21.4%,基本与其他各类高校保持相同水平。在480名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问卷中,针对“如果有条件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有322人选择“是”,入党意愿占比67.1%。

表2 如果有条件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在具体入党动机上,该大学群体会更加关注入党后是否会影响出国等问题。比如在对于“没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和“您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关心的问题是?”的问题回答时,10.2%的同学认为会影响出国而没有提出申请,25.6%的同学更关心加入后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出国安排。远高于普通专业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群体政治认知的模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网络媒体有很大的关系。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政治观和政治认知也并没有定型,很容易被误导。而部分不良媒体受利益的驱使,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即时性、时空延展性等特征,过多地渲染报道负能量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动谣言,而对正能量、主旋律的事情却少有主动报道。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境外信息与媒体,当这类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行为规范尚未完全接受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容易感情冲动,形成偏激的政治心理。通过本次调研也进一步了解到“是否有使用“VPN”关注境外相关新闻和使用境外社交软件?”的反馈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被调查学生中有43.4%的同学使用过“VPN”关注境外新闻等。

表3 是否有使用“VPN”关注境外相关新闻和使用境外社交软件?

社会负面现实环境的影响与消解。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和改革开发的深水区,现有的制度并不是十分健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也会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性格特征,西方国家在策动“颜色革命”与推进民主战略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大学生身上,是影响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重要外部因素。

多元文化的冲击分化了高校政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多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和信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交织、融合和碰撞下,各种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的社会思潮并存,并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成型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矛盾性和迷茫性。在当前功利主义横行的影响下,信仰的功利性也逐渐弥漫到校园。受到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入党的态度有功利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的形成。多元价值和文化在功利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裹挟下为大学生提供及其多样性的选择,而在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变得尤为严重,导致该群体大学生更加迷茫彷徨与无所适从。

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冲突与不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在教学安排和培养方案上,使用大量国外原版教材并聘用大量境外教师,在此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可以更好的接收西方专业知识能力和相应的西方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作铺垫和准备,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对于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极易产生意识形态的认知偏差和政治态度的畸形。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坚持思想政治课自然必不可少,但通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大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为宣讲核心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教学方法以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与外教课程相比缺乏趣味性和讨论性,更缺乏体验式、调查式的实践环节。

三、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

端正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群体的入党动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动机考察,明确将党入党动机作为入党申请人的谈话、培养内容,从而端正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制定完善丰富的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机制和团员推优机制,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进行系统党员启蒙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激发学生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和发展。其次严格落实入党申请人首次谈话制度,在谈话中明确了解其入党动机,并做好相应记录,作为党员档案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程度,事关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学生政治参是实现学生社会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实践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各类学生活动平台和组织吸引具有政治热情的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指导并促进其养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观念。同时应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政治责任感。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目前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内容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两课”教育,仅仅是形式上的宣讲和内容上的教条教育,除了历史观的教育以外缺乏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发展史。在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教育上,更应该用自豪的文化基因来激发大学生内心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而端正其入党动机。

参考文献

[1] 王相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6):29-30.

[2] 王雅琴,陈建坤,胡丽,万秀明.“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2009(34):211-213.

[3] 张璐,刘振娟.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语境下大学生“双阶段”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0-41.

[4] 罗圣淮,刘海鹏,张睎慈.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机制建设——以南昌工程學院为例[J].成功(教育),2012(22):7-8.

[5] 刘地松.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性及其培育[J].理论与评论,2018(03):91-96.

[6] 徐剑.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培养困境及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200.

基金项目:2020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ZQ202009);2019年杭州市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hzxx19012)

作者简介:沈杰(1990- ),男,浙江嘉兴人,浙大城市学院新西兰UW学院辅导员、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张乃元(1991- ),女,汉,山西祁县人,硕士研究生,浙大城市学院学工委学区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